托賓大師「Q比率」診脈美股…有點貴
2015-06-08 04:05:02 經濟日報 編譯 任中原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美國股市這一大波段的「多頭」行情從2009年3月開始,到今年5月為止共2260天,已是1956年來第二長的多頭期。儘管目前股市本益比只略高於歷史平均水準,但時間如此之長,已令一些經歷2000及2008年兩次「股災」的專業投資人感到焦慮。聯準會主席葉倫、股神巴菲特等,最近都對股市提出審慎看法,表示一旦債券殖利率上升,股市將面臨風險。
面對投資人的焦慮,許多塵封已久的股價評估工具都被重新搬出來,以檢視目前美股是否偏高、及偏高多少?

依據已故經濟學大師托賓(James Tobin,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02年逝世)著名的「Q比率」理論,目前美股的價格比重置成本偏高10%,只比2000年網路泡沫及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前低。

托賓在1958年撰寫的一篇報告,是現代資產配置、指數型基金、Beta值等當代的投資理念的先驅。1985年他推薦學生史文森(David Swensen)管理耶魯的校產基金,而史文森又創造了私募基金、避險基金等有趣的投資作法,引發新一波投資熱潮。

托賓所創的「Q比率理論」簡介如下:Q,是指「商數(quotient)」;以企業的股價總市值,除以企業「重新購置」土地、廠房、設備、庫存等有形資產的總成本;如果「商數」大於1,便意味股價已超過企業的實際價值,股市將面臨「空頭」。

Q比率可以看作是經濟學者版的「股價/淨值比(P/B)」。兩者的差異,在於會計上所說的「淨值」,基本是依據資產的「購置成本」;而Q比率所說的「淨值」,則是反映公司資產的「重置成本」。在考慮資產漲價及折舊等因素後,「重置成本」通常高於「購置成本」。

要準確計算「重置成本」非常困難,因此實際上很少人用Q比率來評估個別股票的價格。但在「全國」層面,美國聯準會卻一直估算全美非金融企業的資產重置價值,而這項數據也最常被用來計算托賓Q比率的商數,而被稱為「股價Q比率」;亦即拿股市現值除以企業的淨值(即資產─負債及其他債務)。

再從歷史軌跡(附圖)來看,1990年代的Q比率確實高得有些瘋狂,而目前的股價也的確偏高。在1990年代之前「股價Q比率」從未超過1。

但投資專家對托賓Q比率理論的接受度卻相當分歧,主要理由三:

第一,1960年代之後,美國企業的型態已大幅改變。企業的價值不大依賴廠房、土地及機械等有形資產,而更依賴專利、品牌等無形資產。

2013年經濟分析局在估算國內生產毛額時,也開始把智財權計入,而聯準會在評估企業資產權時也把智財權列入。然而這些作法都不足以充分反映企業的研發支出,因此所估算的無形資產價值也偏低。

第二,全美企業資產總額(2014年第4季時為11.2兆美元,而智財權為2兆美元)中,價值最高的類別其實是房地產;由於房地產價值是以市值計算,因此如果用Q比率來評估股價,則房市泡沫(企業資產增加)可能掩蓋了股市泡沫。總之很難搞清楚比較長期Q比率差距的真意。

再者,由於美國經濟中服務業的比重已經超過製造業,因此Q比率偏高已不具警示作用。

幾十年前美國經濟是由鐵路、鋼鐵等產業當家,非常依賴資本支出;但現在主導美國經濟成長的蘋果、臉書等,更重視無形資產。

投資專家畢潤宜表示,Q比率不能作為訊號;如果依據Q比率,投資人就錯過這一波創造17兆美元股價市值的大多頭行情。畢潤宜公司研究主管魯賓指出,當這波多頭從2009年開始三個月之後,Q比率便超過歷史的中價區,然而之後標普500指數又大漲130%。

儘管投資專家對托賓Q比率理論的接受度相當分歧,但從2009年迄今,Q比率已提高1倍,達1.10,這凸顯出企業正把資金從本業轉入股市,對買回庫藏股的意願超過增加資本支出。

例如標普500大企業去年95%的盈餘用來執行庫藏股或發放股利。2009年來企業買回庫藏股的總金額達2兆美元;今年前四個月已宣布的買回額也近4,000億美元。

企業的廠房設備支出卻瞠乎其後。巴克萊資料顯示,2014年企業資本投資額雖也創新高,但過去兩年的成長率僅11%,而庫藏股買回額卻成長45%。

企業重股票、輕投資,固然能為企業主管及股東創造財富,但也為未來的發展潛力打了一個大問號。

(綜合外電)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