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大趨勢/環保兼營利 社企向老祖宗取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0:38 經濟日報 楊珮玲



圖/小鳳
分享●說他們是「極致的野心家」,也許並不為過。因為一般人做一件事想要同時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已經很不容易,他們卻深信,他們的努力可以同時不只兩個而是多個目的。
●說他們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也許也不為過。因為不管他們碰到多少困難,他們總是會從另一個角度或另一個想法再切入,深信總可在「未來」或「過去」中找到提示,突破瓶頸。

從環保建築、環保旅館、新式低汙染能源的開發、強調減少浪費的「共享」車制度、到既維持生產力又不傷害環境的農畜業栽培和養育法,環境保護與有機農畜業可說是全球社企在找尋「社會性」、「革新性」和「事業性」的三主軸具備要件時,最蓬勃發展的領域之一,不只範圍和內容多元,籌資環境較健全,也已有諸多具體成果。

創新力是最佳利器

「創新力」(innovation)是他們最大的武器。而尋找創新意的源泉來自開發新科技的努力、重新探索老祖宗智慧、和結合兩者的新組合。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和「可視化」的優點,也讓這個領域的籌資管道及與一般營利企業合作的機會增多。

在新科技的開發上,例如美國生化科技公司Metabolix的創辦者之一奧利佛.披坡士(Oliver Peoples),數十年來的夢想就是致力開發各式利用微生物等自然系統大幅降低對環境影響的塑化製品。

他創辦公司後歷經12年的努力,終於研發出能夠完全自然分解、對環境負擔極小的生化產品,但不管在耐用性、柔軟度和工學上都和傳統石油產品相同品質。不只是成品對環境影響小,製造過程也同樣環保還能減低生產成本,讓像杜邦、陶氏化工(Dow Chemical)等大企業和美國國防部等都願意採用此類產品。

而在亞洲等許多國家都被採用的新式「合鴨農法」原點則來自老祖宗的智慧。這個利用合鴨在稻田中吃雜草和害蟲、同時又可翻土來幫助稻苗健康成長和避免蟲害的自然方式,數千年前就存在。

合鴨農法自然無害

但傳統方式常有鴨子逃走或被野狗攻擊等缺點,20多年前在日本經營有機農業的古野隆雄花了10年時間,利用新式柵欄等方式找到能完全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但仍保持高生產力的「合鴨農法」。

這個方式不只能種出單價較高的有機稻米,省下化學肥料、殺蟲劑、燃料等傳統種稻的成本,養的有機鴨之後也能賣到市場成為另一個收入來源,可說一舉數得。

不只在日本、後來亞洲的許多國家也都採用,重新找回自然的田園風景。

堪稱環保建築和設計先鋒的威廉.麥克都諾(Willaim McDonough)則是展現環保社企可達成多元目的和多元收入的典範。

他不只採用太陽能等自然能源,也用最有效率並環保的隔熱材料來省能源並增加生產力,建材和內裝材料也採可再生或自然分解材料。他為許多企業和組織設計辦公室時也大量採用自然光,結果顯示員工的生產力大幅增加。

他更和許多科學家合作,致力開發對環境負擔少的相關產品,並與許多企業合作。

例如全球運動鞋大廠NIKE採用他和環保科學家共同開發的材料做為其橡膠鞋底素材,這樣的素材不會影響踩過的土壤或留下不好的物質。

這些努力,不只在說明時「可視化」(visualization),在多元化的節流開源或促進企業品牌形象都有具體正面幫助,促成環保兼營利的概念更進一步地在一般營利企業界推廣開來。

有助提升品牌形象

環保新科技的研發和新方式的創造,很多時候都需要相當程度的先期投資和資本,回收初期投資的時期也不見得短,但由於全球溫室效應惡化已影響到人們生活,環保意識日益高漲,各式投資環保科技的基金或相關籌資已比過去容易。

對已擁有創新力和事業性的環保相關社企來說,隨著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 如何一貫地堅持「社會性」理念的熱誠,並尋找最能兼顧自己事業模式和社會公益的有效執行策略, 確認開發的產品服務與公益原點一致,是經營者持續努力的課題。

創新平台/無毒苗木綠色商機 贏在起跑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0:38 經濟日報 李珣瑛

工研院茶樹精油是篩選無毒素病、優良基因的澳洲茶樹品系,栽培成健康種苗,種植於工研院六甲院區無汙染的環境中,再以多重壓差萃取技術提煉而成。

健康苗木由工研院與中研院合作研發,選育生長快速及高油量的茶樹品系,利用無菌培養及試管無性大量繁殖技術,在控制溫濕度的潔淨培養室中,誘導新芽分化,生產具有優良基因品質的茶樹小苗,其精油萃取率高寮達千分之二十五,是一般茶樹萃油率的5至6倍,不僅健康而且品質產量穩定。

工研院經理陳文祈在六年前的竹炭國際研討會,巧遇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黃麗春博士,兩人對高效率的植物生物技術,與提升農民經濟產出的理念一致,陳文祈表示:「我的理念是追求永續,希望完全不要砍樹,但又能創造經濟效益。」

雙方繼而促成了中研院將澳洲茶樹、沉香與牛樟等40餘種高價值、無病毒植物體胚誘導等生物技術移轉至工研院,促使工研院能夠提高量產,增進經濟價值。

工研院沈金輝博士在六甲院區設置健康生物技術種苗核心實驗室後,開始長達兩年的研發量產。

沈金輝以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轉移的植物組培種源為基礎,結合工研院的繁殖、瓶苗發根及小苗馴化,成功地培養出大量科技化、工業效率化的無病毒健康苗木,在自然土壤中繼續生長茁壯。

研究團隊經過審慎評估後,選定可平地造林的澳洲茶樹,成為優先推廣的項目,並開始田間試種、技術轉移和商品開發等工作。

這些篩選出過敏原最低的茶樹品種,培養後馴化的苗木就種在山明水秀無汙染的六甲院區。因為品種良好,不施肥也沒有病蟲害的困擾,無須額外費神照顧。

採收茶樹時,工研院利用重壓差萃取技術提煉精油,發現以無毒苗木生長的茶樹,除了可避免病原株的問題,還能在工業萃取階段就免除「降低過敏原」的程序,簡化原本繁瑣的純化步驟,讓精油的萃取率可從一般的0.4%至1%,提升到2%至2.5%之多。

更重要的是,萃取的精油不僅品質高而且穩定,更不必經過純化步驟,就可符合ISO 4730和歐洲藥典EP8.0這兩大國際標準。

由於茶樹的經濟年齡長達25年,而且種植後兩年內即可生長至2公尺,就能開始全年採收,估計1萬株澳洲茶樹,每年可產出1.2噸精油,精油加工過程,僅須萃取程序,相對簡單。

本來從事建築業的林衛生物科技公司陳林塘表示,以自家位於屏東高樹的2公頃土地,種植了2,000棵工研院培養的澳洲茶樹苗木,一株每年可採收6公斤枝葉,約可提煉出純度很高的120C.C.精油和純露。

工研院的茶樹苗木產出的精油氣味,親和力較市售產品佳,以茶樹在地生養、在地加工模式,推出看得到樹也看得到產品的台灣製茶樹產品。透過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在地連結,傳遞和植物相處、和生命連接的幸福感。

業務最前線/創造顧客價值 尋找創新空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0:38 經濟日報 吳育宏


台灣在1970年代到2000年代的經濟起飛,靠的是國際貿易與製造加工,貿易商的利潤來自買進賣出的價差,製造商則是將重點放在工廠生產力。這些商業模式促成了台灣廠商一流的「控制成本」能力,但是對於「創造營收」則顯得保守及缺乏策略。「業務(sales)」策略相對弱勢,更不用提「行銷(marketing)」遠遠落後於歐美了。

由於台灣太聚焦於「產品」而非服務,太重視「硬體」而忽視軟體和系統整合,在產業鏈中創造價值的空間自然受限。在產品同質化更高、硬體差距更小的今日,若沒有擺脫這樣的盲點,單一企業甚至一整個產業都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今日企業不是為了製造「產品」而存在的,它們是為顧客創造「價值」而存在。產品只是一種手段、一個配角,真正的主角是顧客。所以為了釐清企業傳遞什麼價值給顧客,我們不能只看賣了什麼產品給顧客(物流),而是全面檢視顧客接收價值的方式(資訊流、金流、服務流),從中找到改善、創新的空間。

顧客關係管理系統掌握消費者特性與習慣後,在適當的時機、傳送適當的訊息給需要的顧客,促成更多交易,這是資訊流優化(optimization)的結果;線上購物(網站或行動裝置)因為付款流程更簡化,或者更友善的介面縮短了操作時間,爭取到更多顧客,這是金流優化帶來的價值;餐廳從顧客角度出發,重新檢視訂位、點餐、用餐、結帳等流程,藉以提高顧客忠誠度,則是服務流永無止境的改善機會點。

當然在最傳統的物流管理,仍然充滿許多減少浪費、提高效率的空間。新興國家的運輸網絡還有許多基礎建設待加強,這是最初級的改善。

已開發國家因為電子商務的快速成長,產品的流動會從傳統經銷配送通路,轉移一大部分為少量多樣訂單直接交到消費者手中,這是進階的管理議題。

創新商業模式例如:產業整合、通路整合等帶來的物流革命,則是有更多創造新價值的空間。

過去亞洲企業從製造、加工、代工等「供應鏈」上取得一席之地,如今歐美消費市場疲軟、經濟發展成長有限,全球「需求鏈」的重心也要移轉到亞洲。

如果我們看得到產品和硬體以外的價值為何,從物流、資訊流、金流、服務流找到更多改善和創新空間,亞洲企業才能真正主宰全球舞台。

(作者是管理顧問)

上班卒仔/後退是向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0:38 經濟日報 周怡秀

三個人下跳棋,棋子常全部塞住,有時故意要擋人家一條路,沒想到反而卻絆了自己一腳,有時是對方沒發現他擋了你的路,這時,不妨偷偷退讓,故意讓出一條路來,等對方順利「中招」後,自己也有了一條生路。

【心得分享】

下棋時確實有許多哲理值得我們深思。在下棋途中,不妨站起來看棋盤,有時候會發現原本平面看不到的路,綜觀全盤時都看清楚了。

有時看深遠一些,先退讓一步,不是認輸,反而更能順利達成目標。

(作者服務於外商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