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中國人吃飯問題大 最大糧食危機在大陸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2:31 聯合報 羅昌庚(龍燈公司董事長)
同為世界上兩個發展中大國—印度與中國地緣相連。由於鼓勵生育,目前印度人口約為12.5億,人均年齡僅為25歲,而中國為34歲。
根據2015年7月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統計,2022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意味著印度不僅將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勞動力,更有機會成就規模巨大的消費市場。製造業已向印度等國家遷移。
目前大家關注的焦點都落在經濟危機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各國擺脫危機的過程中,將會更加迫切地需要解決糧食問題。
全球變暖對世界各國的糧食安全造成影響。目前亞洲占全球62%人口,但農耕地只有25%;美洲可耕地占全球50%,但全美洲才7億人口,儘管美洲大陸農業發展比亞洲晚幾千年,但要是遇到糧食危機可以靠進口解決,印度和中國就沒辦法靠進口解決。
目前全球農業趨勢往大宗作物發展,優點是可以集中生產、運輸、儲存,被列入大宗作物的小麥、大豆可以運輸,大部分都是基因改造作物,目的是給動物吃的;稻米、小麥、番茄則不被列入基因改造。
儘管中國人口大過印度,可耕地卻小過印度且零碎;加上中國未來是朝工業發展,勢必與農業搶地,而印度定位於發展軟體,占用農耕面積不大,因此全球未來糧食問題最大是中國。
中國的農民平均可耕土地是0.2公頃,台灣農民則有0.5公頃可耕地,因此中國生產大宗作物沒辦法與美國競爭。而中印主要糧食作物是稻米,因此全世界30%的米在中國生產、20%在印度生產,假如其他國家發生災荒無法向中國出口糧食,中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恐怕就成為巨大的政治問題。
目前中國大量耕地被占用,地下水被濫採,水汙染嚴重,嚴重破壞糧食生產的基礎,導致中國從傳統的農業大國逐步淪落為糧食進口大國;主糧進口量逐年成長,光是大豆一年的進口量就超過9,000多萬噸。中國在大豆用量占全球25%到30%,一方面拿來做為飼料,一邊做為食用油,因此中國自2015年10月1日起,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後,就嚴格要求生產經營基因改造食品,必須要按照規定標示,否則要罰款,情節嚴重者則停產停業,甚至吊銷許可證。
(本文由羅昌庚口述,記者林宸誼整理)
名家觀點/陸經濟站穩…兩關鍵時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2:31 經濟日報 羅瑋
昨天人民幣再度大貶,新年伊始,中國股、匯市就出現大亂流,我們團隊去年就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中國,近日的震盪印證我們的預測。
2016年中國經濟好壞的關鍵,可先觀察農曆年前後的民間消費情況。如果民間消費成長率維持10%以上,顯示內需市場保持強勁動能,則今年中國經濟能穩住;反之,若只有個位數的成長率,那可能麻煩大了,亞洲各國也難逃被波及的命運。
開年第一個交易日A股暴跌,啟動熔斷機制,在大陸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採取動作後,昨天A股上漲,證監會將約束大股東減持行為,而人行則釋金人民幣1,300億元。但追根究柢,A股之所以激烈震盪,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是根本原因,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也來自對經濟的擔憂,預期人行可能降息。
今年中國經濟能否穩住,上半年有二個非常關鍵的時間點,其一是農曆年前後、其二是3、4月左右。如果能順利度過這兩個難關,則今年經濟便能穩住,對全球經濟也會是一大福音。
為何是這兩個時間點?首先,過去支撐中國經濟動能的兩大引擎中,外貿已經失速,必須更加倚賴內需市場。農曆年是華人世界的消費旺季,如果農曆年前後中國民間消費成長幅度能維持往年10%的水準,會帶給廠商內需市場依然暢旺的樂觀訊號,而擴大產能,進而支撐經濟動能。
但若只有個位數的成長,代表不但外需市場崩坍,連內需市場都有萎縮跡象,這時廠商就會減產,並減少對原物料的進口,屆時影響的不只有中國經濟,還有以出口原物料為主的新興市場國家。而且,中國經濟不振會加速人民幣貶值,引發亞洲貨幣競貶,觸動一連串的骨牌效應。
至於3、4月這個關鍵時間點,則是關係到中國出口是否會繼續惡化。主要有兩大國際因素,第一是美國經濟前景,美國今年首季暖冬,按理來說經濟活動會提前展開,帶動首季經濟表現。好的情境是首季經濟表現佳並延續到第2季,帶動經濟更強健復甦,進而提振中國出口表現。
但若重蹈2012年情形,第1季經濟表現亮眼,但第2季卻突然轉差,迫使聯準會(Fed)祭出第三輪量化寬鬆(QE3),這樣對中國甚至全球經濟,恐會是很負面的影響。
第二個國際因素係油價能否回穩。沙國和伊朗斷交一度讓油價彈升,但不多久又走跌,昨天國際油價已跌破35美元防線。如果產油國收入不斷減少,中東國家的主權基金會更加速流出各國股市,若油價持續在35美元以下,美國能源產業就會陷入蕭條,開始大規模裁員,美國經濟復甦腳步大亂,這又會連累中國經濟的復甦。
如果上述兩個影響中國出口的不確定因素能消除,加上中國民間消費成長力道維持往年水準,今年中國經濟就穩住了。
由於兩岸的經貿模式,是台灣出口關鍵零組件到中國組裝,再出口到歐美市場。如果中國經濟轉好,台灣經濟也能受惠;一旦中國經濟惡化,台灣出口情況會更加險峻,進一步重創台灣經濟,這是我們不願見到的局面。(富邦金控資深經濟學家羅瑋口述、記者韓化宇紀錄整理)
財經觀點/中國人吃飯問題大 最大糧食危機在大陸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2:31 聯合報 羅昌庚(龍燈公司董事長)
同為世界上兩個發展中大國—印度與中國地緣相連。由於鼓勵生育,目前印度人口約為12.5億,人均年齡僅為25歲,而中國為34歲。
根據2015年7月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統計,2022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意味著印度不僅將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勞動力,更有機會成就規模巨大的消費市場。製造業已向印度等國家遷移。
目前大家關注的焦點都落在經濟危機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各國擺脫危機的過程中,將會更加迫切地需要解決糧食問題。
全球變暖對世界各國的糧食安全造成影響。目前亞洲占全球62%人口,但農耕地只有25%;美洲可耕地占全球50%,但全美洲才7億人口,儘管美洲大陸農業發展比亞洲晚幾千年,但要是遇到糧食危機可以靠進口解決,印度和中國就沒辦法靠進口解決。
目前全球農業趨勢往大宗作物發展,優點是可以集中生產、運輸、儲存,被列入大宗作物的小麥、大豆可以運輸,大部分都是基因改造作物,目的是給動物吃的;稻米、小麥、番茄則不被列入基因改造。
儘管中國人口大過印度,可耕地卻小過印度且零碎;加上中國未來是朝工業發展,勢必與農業搶地,而印度定位於發展軟體,占用農耕面積不大,因此全球未來糧食問題最大是中國。
中國的農民平均可耕土地是0.2公頃,台灣農民則有0.5公頃可耕地,因此中國生產大宗作物沒辦法與美國競爭。而中印主要糧食作物是稻米,因此全世界30%的米在中國生產、20%在印度生產,假如其他國家發生災荒無法向中國出口糧食,中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恐怕就成為巨大的政治問題。
目前中國大量耕地被占用,地下水被濫採,水汙染嚴重,嚴重破壞糧食生產的基礎,導致中國從傳統的農業大國逐步淪落為糧食進口大國;主糧進口量逐年成長,光是大豆一年的進口量就超過9,000多萬噸。中國在大豆用量占全球25%到30%,一方面拿來做為飼料,一邊做為食用油,因此中國自2015年10月1日起,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後,就嚴格要求生產經營基因改造食品,必須要按照規定標示,否則要罰款,情節嚴重者則停產停業,甚至吊銷許可證。
(本文由羅昌庚口述,記者林宸誼整理)
------
----
去年CPI下跌 食物類上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2:31 聯合報 記者吳雨潔/台北報導
受到國際油價下跌影響,行政院主計總處昨天公布104年全年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下跌0.31%,為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首度轉為負成長。去年12月的消費者物價總指數,則微幅上升。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副處長蔡鈺泰指出,目前物價仍平穩溫和,無通縮(deflation)疑慮。去年CPI下跌0.31%,主因油料費反映國際油價漸次調降,農工原料也維持低檔,另外,燃氣價格與電價也分別調降22.25%及10.27%。
不過,食物類則呈現上漲,包括蔬菜、調理食品、肉類及外食費都持續走升。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由於物價總指數中,交通相關的支出占了近兩成,當油價下滑,整體物價受到的影響也大。從食衣住行娛樂來看,僅「食」的部分上漲。若扣除蔬菜、水果及能源後的核心CPI,則是溫和上漲0.79%。
「物價下跌,顯示出景氣持續疲弱,外銷內需產業都受到影響。」孫明德指出,台灣去年第一到第三季的物價都衰退,第四季才由負轉正。但不只台灣,全球許多國家的物價也都下跌,部分國家甚至有通縮疑慮,代表目前全球景氣都遇到相似情況。
去年全年物價指數下跌,為金融海嘯後首見,相較於2009年,蔡鈺泰表示,當時是因為金融海嘯,經濟稍微疲弱,物價相對較低所致。
主計總處同時公布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年增0.14%。蔡鈺泰指出,主因水果、蔬菜、水產品及肉類價格相較103年為高,加上部分調理食品與外食費等價格調漲,但受到油料費、燃氣價格及電價調降,與3C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較103年為低,抵銷部分漲幅。
消費者物價指數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
缺水區新增用水需求 強制一定比率再生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2:31 聯合報 記者吳馥馨/台北報導
經濟部次長楊偉甫昨天表示,將射「三箭」推動台灣再生水產業,繼之前成功射出第一箭,讓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順利三讀,第二箭要在上半年完成子法立法,第三箭則要借助水服務公司(WASCO)讓再生水使用遍地開花。
最快今年7月起,缺水地區新增的用水需求,將強制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水。
楊偉甫說,再生水條例的子法將制定缺水地區範圍、強制使用再生水比率及替代方式、再生水計費準則、水質標準、再生水經營業申請程序及監督、中央對地方經費補助多寡等指標,訂定子法。
至於強制使用比率的多寡,將區分為工廠、民生、農業等三部分制定。舉例來說,新建工廠,或既有舊廠擴建的新增產能,將使用一定比率再生水;飲用水雖不宜使用再生水,但像桃園航空城裡的大型集合住宅,將鋪設二元供水管線,飲用水仍採自來水供水,但沖廁用水則將改採再生水等。
至於每度再生水到底賣多少錢?楊偉甫指出,計費準則包括再生水廠建廠成本、輸送管線距離、原水成本、水質標準、維護管理成本等,都是影響再生水價因素;雖然準則一樣,但再生水價各地有別。
行政院日前已核定營建署六座再生水廠示範案,包括福田、豐源、永康、安平、鳳山溪、臨海,希望帶動民間廣設再生水廠。
水利署規劃,政策目標是2031年,全台每天能生產132萬噸再生水;官員表示,估計建設費用、後續15年的操作營運費用等,將帶動1,500億商機。
楊偉甫也預計,因部分政策誘因,下半年將出現「競爭性需求」,例如,再生水條例通過後,廢水從以往偷偷排放,成為「有價的」;為鼓勵民間興建再生水廠,政策初期可能會免費提供汙水來源,屆時業者間將出現一波「搶水潮」。
另外,縣市政府若也要加入開發再生水廠,也可向中央申請補助,也將出現一波「搶錢潮」。
六座再生水示範廠興建進度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照護雲端 台日基金投資新標的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2:31 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台北報導
工研院創新公司總經理林和源昨(6)日表示,台日一號基金已實踐台日雙方「價值創造」共同理念,台日二號基金將擴大面向,包括投資人、投資地區(不限台、日),並從製造業跨足服務業。
除原有的高階材料、精密機械產業外,向健康照護、雲端應用與巨量分析、生活型態等產業邁進。
林和源表示,台日一號基金已成功協助成立第一家台日合資的「賽博爾雷射科技公司」,搶攻國際雷射源產業市場;並協助台灣無刷直流馬達控制IC模組「廣閎科技」打入全球最大微型馬達公司日本電產(Nidec)供應鏈。
抗紅潮 台日二號基金成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02:31 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
工研院昨天宣布,繼台日一號基金後,與三菱日聯投資再合作,成立基金規模25億元的台日二號基金。目前已完成15億元的初發募集,未來將關注在高階材料、精密機械、健康照護、雲端應用與巨量分析、生活型態等領域。
工研院旗下負責投資創新技術的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2011年看準日本中小利基廠商投資價值,和日本三菱創投合作台日基金。工研院表示,台日基金已協助成立第一家台日合資雷射源公司搶攻國際市場,並協助台灣無刷直流馬達控制IC模組打入日本大廠供應鏈。
工研院指出,為進一步促進及深化台日雙邊合作,對抗紅潮,工研院與三菱日聯再度合作,成立基金規模25億元的台日二號基金。投資人包括日本秋田銀行、台灣長春集團、秀波電子、匯鑽科技、萬豐投資等。
初發階段規模已為台日一號基金的3倍,將擴大影響力,加速台日產業的連結。
經濟部次長卓士昭昨說,日本是我國外資與技術的主要來源,雙方產業互補性相當高。台日合作的二號基金希望在更公平合理的投資保障與租稅環境下,加速雙邊的合作與投資。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表示,台日基金成立以來,已成功投資7家台灣公司與7家日本公司,其中台灣已有4家公司上市櫃,1家上興櫃、預計2016掛牌,包括興采、F-JPP、展旺、台灣氣立、盛復等。日本有1家被購併,1家預計於2016年在日本掛牌。整體投資組合估值為基金規模約1.5倍。
三菱日聯社長安藤啓說,該公司在日本的強大金融背景與工研院創新公司的產業技術核心能力極為互補,台日一號基金已證明雙方合作的成果。
台日二號基金小檔案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兩岸貨貿諮商 經部:降稅幅度優於韓是大原則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15:05 聯合晚報 記者林潔玲/台北報導
兩岸貨貿技術性諮商昨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經濟部長鄧振中昨表示,此次貨貿技術性諮商主要鎖定降關稅幅度「好還要更好」。至於外界質疑是否目前沒有談到比韓國更優的關稅,經部官員也說「優於韓國」是大原則,也有可能是已比韓國優,但還不到我方想要的水準,但一切仍須等今日下午經部官員返台才能了解。
此次貨貿技術性諮商我方赴陸代表包括經濟部、農委會與財政部等相關各部會官員,赴陸協商的官員約有7~8人,主要鎖定談四大產業面板、工具機、石化、汽車,以及中小企業降關稅部分。
雖此次行程短暫,雙方協商的時間僅有半天,但經部官員表示,由於談判走到最末端,技術性諮商的項目也越來越聚焦,礙於談判內容細項無法透露,但官員說主要以「困難度較高」的方向來解除雙方歧見。目前已有不錯的成果,但希望能有更好的水準。
經濟部官員指出,預計團隊中午離開北京,大約下午五時左右抵達台灣,屆時晚間七時將對外說明此次貨貿技術性諮商討論重點與成果。
縮水了!企業年終 平均1.19個月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15:05 聯合晚報 記者馬瑞璿/台北報導
中國信託金融園區。中信金控/提供
分享農曆新年即將來臨,民眾相當關心今年到底能領多少年終,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今年平均年終1.19個月,18%企業年終低於去年;展望2016年,31%企業會在2016年調薪,平均調幅3.54%,只是,2016年會調薪的企業比例、以及平均調幅,皆低於2015年。
台灣經濟成長率保1,使得2015年終獎金跟著下降,104人資學院營運長花梓馨說,企業年終反映過去一年的營運績效,比較過去7年的經濟成長率和企業年終調查,年終與經濟成長率明顯呈現正相關,而今年成長率平均僅有1.19個月,比去年減少0.12個月,主要是因為景氣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轉弱。
104統計調查指出,72.6%的企業今年年終與去年差不多,但有17.9%的企業年終會低於去年、平均少0.51個月,僅9.5%的企業年終會高於去年、平均高0.73個月。
從產業來看,金融業年終獎金排名仍高居所有產業之冠,金融業今年年終獎金1.55個月,自2012年以來,已經連續4年排名產業之冠;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年終獎金1.45個月,排名第二,電信服務業年終獎金則是1.38個月,排名第三。
若從公司類型來看,500人以上大公司的年終獎金平均落在1.56個月,外商公司也有1.51個月水準,上市櫃台資企業年終獎金則約落在1.38個月。
在經濟成長動能不足的前提下,2016年究竟會有多少企業加薪呢?根據104調查顯示,31%企業會在2016年調薪,平均調幅3.54%,只是,2016年會調薪的企業比例、以及平均調幅,皆低於2015年。
花梓馨說,公司營運狀況仍為企業是否調薪的主要考量,除此之外,企業也會加薪留才;至於調薪方式,企業大多還是會多功多酬績效為主要考量,其次是依照職務類型調薪。
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員工向心力表現是否也會受到打擊呢?104人力銀行指出,追蹤上市櫃及興櫃公司最近3年每股稅後獲利(EPS)表現後發現,「高EPS公司群」員工士氣,明顯高於「一般EPS公司群」的員工士氣。 花梓馨表示,和員工士氣高度相關的,除了企業文化、工作價值的無形因素外,還包括薪資福利、升遷制度的有形因素,良善的薪酬升遷制度,多半能創造較高的獲利,進而呈現正向循環。
白忙一整年 勞動基金衰尾收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7 15:05 聯合晚報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勞動部公布勞動基金最新收益,受到中國大陸股市巨幅波動、預期美國升息效應影響,去年10月大賺快600億的勞動基金,11月成績單逆轉而下,單月失血235億,累計收益由正轉負。由於12月行情不但未見起色,甚至繼續向下探底,預料2015年全年紅盤收場無望。
因為美國聯準會確定延後升息,且中國大陸進入消費旺季帶動下,勞動基金去年10月洗刷前兩月跌勢,單月大賺583億元,創勞動基金運用局成立以來,單月最高收益數,累計收益219億元。不過11月全球經濟情勢翻轉直下,股市以溜滑梯方式一路跌,勞動基金收益慘遭回吐,累計到11月收益數為-15.4億,等於單月就賠了235億元。
勞動基金運用局表示,去年11月全球主要經濟體景氣表現分歧,各項數據都嚴重下滑,包括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下跌1.5至48.6,為2012年底以來首次陷入萎縮;中國大陸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較上月下滑0.2為49.6,連續四個月低於50分水嶺,創2012年8月以來新低。由於中國大陸經濟規模大,在美國未見起色,大陸消費力道持續下探之下,全球貿易量繼續萎縮。
影響所及,全球股市都呈現回檔走勢,尤其新興市場在美國升息壓力下,資金持續流出而擴大跌幅。11月單月MSCI世界、新興市場與台股指數表現分別為-0.83%、-3.72%及-2.73%,連帶影響勞動基金整體表現。
截至去年11月底止,勞動基金整體規模達2兆9399億元。前幾年勞退基金收益都是正數,但目前看來,去年12月相關經濟指數未見好轉,預估包括勞退基金在內的勞動基金,去年整體收益恐見負數。
勞動基金規模及累計收益。 圖/聯合晚報提供
分享
公告版位
- Jan 07 Thu 2016 05:44
財經焦點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