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米十年 種得出來 賣不出去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1-07 23:26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羅建旺/宜蘭縣報導
有機農業發展十年,在全台遍地開花。 本報資料照片
通路成長慢…僧少粥多 生產過剩
有機農業發展至今約十年,全台遍地開花,愈來愈多投入有機米市場,但通路成長緩慢,有機米產業出現「僧少粥多、生產過剩」窘境。
宜蘭有機米發展蓬勃,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105年宜蘭縣有機米栽種面積在全台排行第2。
宜蘭縣政府統計,民國95年有機米種植戶數30戶、67公頃,但十年內種植戶數成長1倍,種植面積擴增超過5倍;今年縣內有機米達60戶、種植352公頃,產量1689.6公噸。
飲食習慣變…種的變多 吃的變少
轉植有機可獲政府最長3年的給付和補助,產量成長風光背後,銷售卻停滯不前。民國74年,人均食米量年約84.3公斤,到了104年只剩45.6公斤,米食吃得少是主因,加上許多農友爭相轉種有機米,市場競爭加劇。
有機農產種植眉角多,有機農友林嘉榮表示,台灣農田緊密、有機驗證嚴苛,發展有機農業最需克服的就是鄰田汙染,有機與非有機稻田之間需要有隔離帶,防止農藥噴過界,如果是在有機田中採樣到含化學物質,「整批都不算有機農產。」
宜蘭有機農業發展十年,近年面臨種植面積成長、供過於求的問題。 記者張芮瑜/攝影
比蔬果省力…保證收成 農友搶種
農友表示,若要從無到有從事有機農業,稻米是第一選擇,因為不像蔬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照顧,有機米發展已趨成熟,幾乎是保證收成,卻造成供給超過需求。
宜蘭三星鄉行健有機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張美說,前5年是米不夠賣,隨種植面積增加,前2年開始剩米3、4000公斤,「今年可能剩更多。」
比起傳統慣行農法,有機農業多了好幾道工。耕種過程必須完全依照有機程序,從生產到後端加工,都需與使用無汙染機器,每年都要接受驗證單位追蹤;林嘉榮也會以黑網圍住果樹田區,把有機稻米田梗加寬,都是避免外來汙染,萬一採收前遇到寒害、颱風等天災,耗費心血也多了好幾倍。
削價競爭 有機米農努力撐價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1-07 23:32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羅建旺/宜蘭縣報導
有機農業面臨供過於求,農友彼此有共識,不要殺成一片有機紅海。 記者張芮瑜/攝影
有機農業面臨供過於求,農友彼此有共識,不要殺成一片有機紅海。 記者張芮瑜/攝影
有機市場逐漸飽和,農友自救求生路,彼此都有共識「不要殺價成有機紅海」。有農友指出,如果有機利潤跟慣行農產一樣,很多人可能會放棄繁複的有機生產,改回化肥、農藥施作,可能是台灣農業的一大隱憂。
殺價雙輸 不如拓通路
「其實大家都在撐。」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說,農產品供過於求的宿命,就是價錢越掉越低,但有機農業所花的時間、精力比慣行農業多好幾倍,農友都有共識,不會彼此削價競爭,而是努力開發通路、撐住價格。
宜蘭大學有機中心主任黃璋如和農糧署合作推動「有機之心、美食餐廳」,提供標章給予國...
宜蘭大學有機中心主任黃璋如和農糧署合作推動「有機之心、美食餐廳」,提供標章給予國內使用有機食材料理的店家,目前已經有超過50間餐廳加入。 記者張芮瑜/攝影
有機米業者表示,推銷初期會以折扣、試用價方式,吸引通路商配合,但當通路商與消費者反應良好、有穩定需求,就會嘗試將價格拉回正軌;如果價格降到與慣行農法的米價一樣,會讓農友乾脆「不要做有機了」,價錢殺到血流成河對有機產業不健康。
契作代耕 不秤斤論兩
也有業者推動契作代耕,「南澳自然田」負責人陳昌江提出以面積取代秤重的計稻方式,每年底由預約訂單多寡,決定隔年開幾甲地,成果均分,不再是「秤斤論兩」賣米,農夫不用拚命添加農藥化肥,收入可比以往多。
宜蘭大學有機中心和農糧署合作推動「有機之心、美食餐廳」,提供標章給國內使用有機食材料理的店家,目前已有超過50間餐廳加入,希望擴展有機農產品的行銷通路,鼓勵餐廳支持台灣的有機農民,讓民眾可以安心吃。
部分公家機關已開始將有機米帶入學校、軍方伙食,宜蘭縣政府輔導有機米業者走出去,參與各地有機市集,今年起更將與農會共同舉辦全縣稻米評鑑競賽,提高品牌和價值。
農民﹒農業﹒有機耕作﹒自然農法﹒生產合作社
公告版位
- Jan 07 Sun 2018 16:20
有機米十年 種得出來 賣不出去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