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國民黨改革不能永遠只做半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7 02:4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圖為國民黨中央黨部。 本報資料照片
圖為國民黨中央黨部。 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最近為黨內選舉變革引發了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小傷收場。綜觀過去藍營幾次重大黨務革新,似從未出現過中常委串連挑戰黨中央的前例,逼得黨中央只好修改提案。可見,國民黨決策體系確實出了不小的問題,最近黨中央募款不順,恐怕與此不無關係。
這次國民黨黨務革新方案中最受爭議之處,並不在黨內選舉是否提前,而是黃復興黨部是否要併入地方選舉。從「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觀點,併選完全站得住腳;問題在,以國民黨長期扭曲的黨員結構,這勢必造成黨內權力結構大洗牌,甚至有人擔心導致國民黨的「黃復興化」,亦非無的放矢。

多年來,國民黨每談改革,往往只從「形式」著手,從未就結構和功能做通盤檢討;也因此,黨內制度一變,便連帶引發新的問題。二○○○年敗選後,「黨內民主」是國民黨黨內改革的主軸之一。包括黨代表、主席直選,以及中常委開放自由參選等,都是重點,讓外界耳目一新。但黨中央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仍無明確方向。

當時,原本被認為黨內權力洗牌的中常委選舉,由於黨部功能遭到弱化,剛開始立委參選者眾,後來則逐漸變成多數民選官員、民代眼中的「雞肋」;久而久之,則形成黨中央與民代間的隔膜。這樣的問題,在國民黨執政時,因權力中心移到政府體制內,可由總統兼黨主席解決一部份問題。但當國民黨淪為在野,黨中央是黨內最高權力機制,卻與民選首長及民代存有歧見,雙方的主從問題就越演越烈。

由於近年黨員人數急速萎縮,黨員結構愈形偏倚,更凸顯了此一問題的嚴重性。目前,除地方民意代表選舉外,縣市首長、立法委員都是單一選區選出,意味參選者必須掌握中間民意,才能贏得選舉。但藍軍黨內的選舉,在黨員結構「深藍化」的情況下,要參選主席的人卻只要贏得深藍認同即可,毋須顧慮主流民意。亦即,一旦「國民黨黃復興化」成真,從主席、黨代表、中央委員乃至中常委,權力結構都將重新洗牌,對於意欲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而言,便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必須強調,「黃復興黨部」及其成員不該是國民黨的原罪;事實上,這批黨員確是國民黨最忠誠的支持者。國民黨黨員結構失衡,這是國民黨自己的責任。問題在,這個百年政黨在調整體質時,始終未能就制度性問題重新盤整,一直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因此,當前國民黨談黨務改革,僅從「黨內民主化」的角度思考,已嚴重不足。況且,目前黨中央的意志與民選首長或民代產生扞格時,制度上幾無化解的空間,只能形成雙頭馬車。未來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內造化」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國民黨從創黨開始,就是剛性的外造政黨。其實,不只國民黨,民進黨也是如此。民進黨的權力平衡之道,是靠派系運作;國民黨沒有類似的派系結構,因此只能靠黨中央的強勢領導。問題是,國民黨主席雖是黨員直選,實際得票數卻與一席區域立委相差無幾;這在領導的正當性上,即顯不充分。

如果國民黨能夠成功地內造化,將民選官員、民代納入到黨務體系之中,不管是由民選民代或首長擔任黨職,或者相當比率的中常委由民選首長、民代擔任,則黨中央可以成為政策協調的平台,共同參與、共同做出黨的政策,當然也就共同承擔責任。如此一來,就不會產生黨中央和民選首長、民代對抗的情事,黨務的運作自然也會順暢許多。

過去國民黨組織龐大,改革不易。如今規模不若以往,正好是改革的良機。而且國民黨下一屆主席選舉即將上路,參選者與其把焦點放在權力的競逐上,不如先聚焦在黨務制度的徹底盤整上,如此,外界才看得到國民黨的改革誠意。

國民黨﹒選舉﹒中常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