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總統民調下滑不是因為改革,而是執拗失衡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1-03 00:3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左三)元旦在臉書上表示:「喜怒哀樂,一起走過。好的壞的,都是台灣。201...
蔡總統(左三)元旦在臉書上表示:「喜怒哀樂,一起走過。好的壞的,都是台灣。2017,紛擾與困難中我們仍然堅持往前;2018,願台灣所有人幸福共好。」 記者胡經周/攝影
蔡英文總統的民意支持度繼續下滑。對此,蔡英文和媒體茶敘時說,她知道這是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自己早有心理準備,但她要做「過去總統不敢做的事」。蔡總統的談話,一如她一向的風格,充滿自信與華麗的詞藻。然而,她顯然沒有面對自己民調下滑的真正原因,也無意反省五百多天來為何自己逐漸遭到民意拋棄。

首先,蔡總統把自己民調下滑的原因全部歸諸「改革」,便顯示她對自己身為國家領導人角色認知的失衡。一個穩健的元首,對國家肩負的責任應該包括:追求發展、擘劃大政、依法行政、激勵人民、調解五院、化解危機等,透過多面向的作為,使國家政經社會在軌道上運作。但是,蔡英文卻將總統的職能簡單解讀為「改革」,一味想要矯正她不苟同的制度,這不僅太過窄化,也太過偏激。也因此,導致其執政失去重心與平衡。

其次,所謂「改革」,並不是一個標籤,也不是一張聖旨,更不只是一個願景圖像的描繪。政治或社會體制的改革,涉及了路徑的選擇、目標的設定、手段的輕重、利弊的權衡,乃至於誰得利、誰受害等複雜的選擇與計算。然而,蔡總統卻將目的、手段和選擇統統混為一談,以為只要揚起改革的大旗,就得四方臣民拍手叫好,全力擁戴。從蔡總統就任後的決策看,她個人的意志太強,她團隊的專業能力卻太弱,對於人民的不同意見更置若罔聞,缺乏溝通與回應。這當然導致民怨的上升。

第三,蔡總統宣稱自己對改革導致民調下滑「早有心理準備」,這是一種華麗的遁詞,想要表現自己仍然信心滿滿,其實卻難掩心虛。她又說,自己要做「過去總統不敢做的事」,則是一種偏執的態度,等於向人民宣戰:「我不在乎你們的看法!」蔡英文上任後,一直在這樣的自信過人與強作鎮定之間往復擺盪:遇到民怨沖天,她就選擇神隱;等到火勢稍退,她又出來說些無濟於事的大話,卻不願意回應社會的呼聲,也不稍變自己的姿態。這樣的對策,其實早被選民看破,她卻視若無睹。

回顧一下蔡總統的改革,人民對年金的改革,確實是深有期待。然而,蔡政府大刀闊斧砍了公教年金,對更迫切的軍人年金卻畏首畏尾,對影響更廣大的勞工年金更顯得諱莫如深。原因是,蔡政府挑了最容易的下手,卻無法兼顧「社會平衡」,所以年金改革只做了半套,當然讓人民失望。再看司法改革,社會原本期待的是司法的公正、效率及現代化;但司改會議的結論,卻偏向「國民法官」制度的引入等枝節,與此同時,現實上司法濫權及雙重標準的事件卻層出不窮。試問,這樣的司改如何教人民信服?

一個以為執政就只有「改革」的總統,是偏執的;而一個不在乎人民反應的總統,則是危險的。蔡英文民調快速下滑,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她大手筆推動改革,而是因為她的剛愎自用。一如上述分析,對於領導國家,她缺乏平衡的多元思維;她的改革是植基於一廂情願的想像,而非立足於現實;她具有強烈的目標,卻缺乏適當的手段;她美化自己的理想,卻漠視國家的整體利益;她嚴厲以對一群民眾,以求討好另一群民眾。直到現在,她仍迷惑於自己的追求,卻忽視整體人民的感受。

蔡英文就職時向人民作出的承諾,是「解決問題」;然而,她的執政卻更像在「製造問題」。去年九月,賴清德接替林全出任閣揆時,蔡英文原本有機會重振形象,重返執政的正軌;遺憾的是,她仍缺乏反省,沒有正視問題,更企圖證明自己一直是對的。亦即,蔡英文最大的罩門,正是她自己的執拗性格。她當初「謙卑、謙卑、再謙卑」的呼籲,聽起來,就像留給今日蔡英文的執政備忘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