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跑遍客庄 為「客家第一進士」寫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10:41 聯合報 記者徐白櫻/美濃報導
黃驤雲後代子孫黃阿彩耗時3年蒐集資料,陸續出版3本專書,其中2本有對外發行。 記者徐白櫻/攝影
分享全台第一位客家進士黃驤雲出身美濃,東門樓上「大啟文明」四字就是他的字跡,有感於先祖事蹟散佚難考,黃驤雲的第6代侄孫黃阿彩花3年時間跑遍南北客庄收集資料,陸續出版3本專書,讓後代深入認識這位「客家第一進士」。
台灣人在1687年起參加科舉,142年之後才誕生第一位客家進士黃驤雲。黃阿彩說,黃驤雲是第一位客家舉人、客家進士,清朝科舉制度以來,全台共誕生30名進士,有6人是客家人。
客家文史專家黃森松表示,美濃開庄以來,只出過一個進士、5個舉人,70幾個秀才,黃驤雲不僅是美濃唯一的進士,也是全台客家人第一位進士,成績更是科舉史上表現最好的台灣人。
黃阿彩本身是台大畢業的高材生,從金融界退休後,看見其他縣市出版黃家後代書籍,惟獨欠缺黃驤雲傳記,基於使命感,陸續完成《黃清泰、黃驤雲父子傳記》、《黃驤雲進士家族》以及《黃驤雲進士研究文集》三書。
決定寫書後,黃阿彩全家至各地蒐集資料,最新著作《黃驤雲進士研究文集》剛出版,散居各地的黃氏宗親昨天齊聚美濃參加新書發表會,家族成員不乏醫生、校長,文人氣息濃厚,發表會後至東門樓與黃家祠堂參觀黃驤雲遺留的文物。
黃阿彩說,外界習慣稱黃驤雲為「黃金團」,很多人從字面解釋,以為黃當官之後賺大錢才得此名,後來考據得知,黃當官後一直很窮,有此名字應該是乳名。
進士「會魁」匾 高掛美濃祠堂
當年黃驤雲參加會試得第15名,獲贈會魁匾額,家人珍藏在祖堂內。 記者徐白櫻/攝影
分享【記者徐白櫻/美濃報導】黃驤雲祖厝在美濃竹頭角,祠堂內珍藏2塊歷史近200年的匾額,山上祖墳還有2座十分罕見的石造旗桿座,是往日張掛舉人旗與進士旗的旗幟基座,外界熟知的東門樓上方門楣題字相傳就是黃驤雲的字跡。
據「黃世宗譜」記載,黃家第16世祖自廣東鎮平來台,黃驤雲是黃家第18世,出生於美濃竹頭角(廣興里),高中進士之後,在工部任職,直至終老未返回故鄉美濃,後人整修祠堂,一樓門楣立著「進士第」,全美濃只有這裡有資格掛此牌匾。
黃家祠堂內,一樓大廳懸掛著2塊匾額,一塊是黃驤雲中進士獲頒的「會魁」,另一塊則是他長子黃廷祜中舉人時獲頒的「文魁」,斑駁匾額可見歷史痕跡。
總機服務42年 見證高雄議會變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10:41 聯合報 記者楊濡嘉/高雄報導
高雄市議會「總機小姐」許素枝今年屆齡退休,她整整在議會工作了50年、達半世紀之久,也見證高雄市議會自省轄市、直轄市、縣市合併不同時期的面貌。 圖,記者楊濡嘉攝
分享高雄市議會「總機小姐」許素枝今年屆齡退休,她整整在議會工作了50年、達半世紀之久,也見證高雄市議會自省轄市、直轄市、縣市合併不同時期的面貌。
「我進議會時是王玉雲當議長」許素枝說,那是民國55年間的事,先當臨時人員,62年間才開始當總機,在小小總機房一待就是42年,清楚記下議會所有人員的分機號碼,她自信說:「沒有接錯過電話」。
她記得省轄市時期的高市議會,議員50多人,議會員工只有42人,那時電話總機是舊式的交換機,當總機很忙,電話不斷;進入電子時代後,總機更新,需要總機轉接的電話量才大量減少。
許素枝說,現在電視直播議員問政,常有民眾從電視看到不滿意的言論,立即撥電話進議會要找議員理論,「我們怎麼敢把電話轉進去?都是自己聽。」她代替議員挨罵,還不能掛斷電話,否則下一通罵得更厲害。
網友捐苗 東港共和社區把樹種回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10:42 聯合報 記者蔣繼平/東港報導
東港共和社區居民透過網友響應,昨天上午在共和籃球場種下18棵樹苗。 記者蔣繼平/攝影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趁元旦連假來植樹!東港共和社區保留話題在網路社群發酵,屏東市一名善心人士購買18棵樹苗,希望響應種回當時的綠樹,昨天一早當地居民立刻種下,統促黨立委候選人張兆陽也到場出力。
東港共和新村過去曾有一整排鳳凰木,樹齡超過50年,每到畢業季節,落下的紅色花瓣布滿街道,可惜為了眷改新大樓,道路遭拓寬,樹木被連根拔除,美麗的畫面僅能在腦海中回憶。
「好想把失去的樹,種回來!」共和社區自救會長王立皓,上月在臉書感性寫出這段話,經過社群轉貼被一名屏東市善心人士看見,透過訊息表達要捐鳳凰花樹苗,委託社區居民代為種樹。
王立皓說,上周果真有一輛卡車載來15棵鳳凰木和3棵大花紫薇;趁著元旦連假,昨天上午社區民眾來到共和籃球場,種下這一批樹齡不到2年的樹苗。
出身共和新村的中華統一促進黨候選人張兆陽說,現在的東港小孩,根本沒見過以前眷村整排大樹,雖然很可惜,但從現在親手植樹,未來樹長大後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回憶。
第一次體驗種樹,小朋友都很興奮,就讀國三的蔡正忠一口氣就連挖了5個洞種下樹苗。
700顆小粽子 編成簾幕會唱歌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10:41 聯合報 記者林良齊/來義報導
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最近掛上許多自製的簾幕。 記者林良齊/攝影
分享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最近的窗戶上多了不少由當地婦女把鈴鐺、月桃葉、小珠子編織而成的簾幕,當風一吹來,整個簾幕便像風鈴一樣叮噹作響,吸引不少遊客目光,甚至佇足聆聽鈴鐺聲。
排灣族傳統服飾上常有鈴鐺,當族人聽到鈴鐺聲音時,就會認為「幸福來了」,現在把鈴鐺放在簾幕上,當風一吹來,就會聽到叮叮噹噹聲音,並在上面用月桃葉編織成的小粽子代表「包中」,希望能帶給原住民與漢人幸福的意義。
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工作人員劉雪花說,做出「原」民風簾幕實屬意外,一開始只是想製作鑰匙圈,沒想到有工作人員把鑰匙圈串起來就變成簾幕。
劉雪花表示,上面的粽子則是用月桃葉來製成,月桃葉除了山下較難種植外,處理也要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包括曬乾等步驟才能編織,會編成粽子形狀,則是因客家人以月桃葉當粽葉,包粽也諧音「包中」,有吉利之意。
劉雪花說,一組簾幕上有700多顆小粽子,製作往往要近2天才能完成,雖然還沒正式對外販售,已有遊客詢問,想把「幸福來了」帶回家。
公告版位
- Jan 03 Sun 2016 22:21
高屏離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