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萬新鐵路 喚起城南舊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08:26 聯合報 記者邱奕寧/台北報導

image
北市萬華到新店間在早年有鐵路行駛,當時螢橋火車站算是熱鬧站點,拆除時不少人合影留念。 圖/紀州庵提供
分享
詩人余光中散文「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說的就是原本鋪排在汀州路上的萬新鐵路。早年鐵軌、枕木與碎石一路銜接萬華與新店,鄰近當年鐵路的紀州庵現正舉辦充滿懷舊風情的周年慶展,以台鐵新店線重現老台北人心中的城南舊事。

半世紀前,往返萬華與新店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鐵路,台鐵新店線又名萬新鐵路,也有個俏皮的別名「戀愛線」。昔日最摩登的交通工具,54年因產業發展與城市演變拆除。

現沿著汀州路,可以發現路面略高於周邊地面,公館水源路上還有舊台鐵宿舍,都是鐵路曾鋪設的證明,新店線還行駛在老台北人的記憶,也活在作家的文字裡。紀州庵文學森林近期以新店線為軸,陳列部分鐵路文史,還展出針對余光中筆下「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王文興的「家變」,小野、劉克襄等作家文字再創作的藝術展品與圖文創作。

81歲賴榮華18歲那年從苗栗北上新店擔任獸醫,和妻子賴吳冕早年都搭新店線到萬華、公館約會,笑稱兩人走到現在是鐵路結的緣。新店線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名副其實的「戀愛線」,每次離鄉也會搭乘新店線,鄉愁猶如鐵軌一樣長。

image
重溫舊夢 北市紀州庵文學森林展出萬新鐵路文物,賴榮華(右)、賴吳冕(左)夫妻看展重溫舊夢。 記者邱奕寧/攝影
分享
女兒賴玉芳說,曾聽父母提起被拆除的新店線,得知紀州庵文學森林正展出相關文史資料,趁假日帶著父母來走訪。老人家看到黑白照、鐵路文物,霎時回憶湧上心頭,戴著老花眼鏡細讀當年拆鐵路的相關報導,看著老地圖嘴裡喃喃自語「好多回憶」。新店線途經的16處站點,仍記憶猶新,火車的鳴笛聲彷彿還在耳邊響起。

紀州庵文學森林周年慶展以消失的鐵路為起點,舉辦里民座談、田野調查搜集耆老回憶,並以月台造型加上台鐵文物,喚起老台北人的城南記憶。即日起到二月底,周末下午都有鐵道相關講座、電影賞析或是手作工作坊,讓民眾更了解居住的土地。

新店線 找有故事的人

【記者邱奕寧/台北報導】北市市定古蹟紀州庵近日舉辦周年慶展,講「新店線」這條消失的鐵路的故事。營運單位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發出「尋人啟事」,要找出有故事的人,民眾只要有關於新店線的照片、票卡或其他文物,甚至是記憶中的故事,都可與紀州庵聯繫。

紀州庵行銷企畫曾御俊表示,新店線是汀州路的前身,也是台北早期相當熱鬧的鐵路支線,當時除了載客,還載運木材、煤礦與貨物,見證台北城南的發展。但隨著遊客漸減,功能逐漸被客運取代,民國54年黯然拆除。

曾御俊說,新店線早年的風光歷史仍有待補齊。

他們與當地里民座談,許多長者對當初拆鐵路拍手叫好,因為當年火車經過時,兩旁房舍震得上下搖晃;但也有銀髮夫妻不捨「當年都在火車站約會」。因此紀州庵發出尋人啟事,徵求對萬新鐵路印象深刻的人,邀請市民一同刻畫出汀州路上一幕幕的鐵道生活故事,結合「鐵道」與「文學」兩大主題,希望挖掘出更多文史資料。民眾可寫信chunin@kishuan.org.tw聯絡。

新北設內照式標誌 夜間更清楚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08:26 聯合報 記者祁容玉/板橋報導


image
「內照式標誌」(左上),相較傳統反光鋁板(右下),辨識度提高不少。 記者祁容玉/攝影
分享
新北市都會地區夜間車流量大,部分路段與高架橋路線重疊,橋下照明不足,反光標誌不易辨識,新北市交通局近期在台64線高架橋下、萬板大橋下、華翠橋下縣民大道,裝設21面內照式發光標誌,讓用路人遠遠就能看清,提升行車安全。

交通局表示,傳統標誌多是在鋁板上貼上反光紙,要有外在光源照射才能反射圖示,夜間大約30公尺內可看得清楚,內照式發光標誌則透過電源發光,圖案飽和明亮,80公尺外就能判讀,適合安裝在橋下或涵洞口等照明不足的位置。

交工科長李友欽表示,此次先挑選3處路段試辦,21處內照式標誌多是禁止左右轉的「禁制型」牌面,總經費約200萬元,標誌裝設後保固3年。

陳姓市民表示,他下班常從板橋沿台64線高架橋下的中正路開車回中和,由於橋下有內外側車道,禁止左右轉規定複雜,且橋下光線較暗,若不熟悉路況,一不小心就易違規,近期看到會發光的標誌,感覺「的確更顯眼」,對新手駕駛應該會有幫助。

李友欽表示,內照式發光標誌雖要用電,但耗電量低,其他縣市有搭配太陽能供電的模式,明年規畫將內照式標誌延伸至台65線沿線高架橋下路段,初期仍以禁制型標誌為主,若試辦狀況良好,可能延伸至其他類型標誌。

學童種「跳石芋頭」 90歲老農教撇步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08:26 聯合報 記者王柔婷/萬里報導


image

90歲老農徐順發當顧問,教導學生如何照料跳石芋頭。 記者王柔婷/攝影
分享
image
90歲老農徐順發當顧問,教導學生如何照料跳石芋頭(圖)。 記者王柔婷/攝影
分享新北市北海岸跳石芋頭1斤最高可賣80元,是全台最貴芋頭品種,但隨當地農民老年化,產量逐年縮減,當地野柳國小上周邀請跳石老農當顧問,在校園內種下芋苗,盼讓跳石芋頭種植技術及品種傳承下去。
萬里野柳國小近日在校區後山處整理2塊荒廢土地,原本充滿碎石、長滿芒草的閒置用地種下芋苗後,重現生機,10多名學生開心跟在老農身後,學習翻土插苗,若芋苗順利生長,今年7月就有300多斤有機的跳石芋頭可採收。

「親自種,才知道農人辛苦!」90歲老農徐順發在金山種植跳石芋頭、筊白筍60多年,他提供自己培育的200株原生芋苗給學校試種,並指點「密技」。他說,田內要有水,跳石芋頭才能活,但校園附近沒有河流,建議學校回收雨水灌溉,另外,雜草也要「看到就拔」避免瓜分芋頭養分。

學子拍鶯歌 捕捉老街歲月之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08:26 聯合報 記者連珮宇/鶯歌報導

為記錄鶯歌陶瓷產業、在地職人珍貴的影像畫面,新北市教育局主辦「2015鶯陶盃全國學生陶瓷創意攝影大賽」鼓勵全國國高中生踴躍投件,共徵得逾4百件攝影作品。學生攝影技巧意外的超齡、專業,影像真實記錄陶瓷之美,獲得評審盛讚。

國中組金牌得主自強國中9年級生黎俊甫,作品「神韻」以景深呈現國寶陶藝家楊莉莉專注創作神情,評審認為作品「專業、超齡」。黎俊甫說,「留住那一刻」是他按下每一個快門的宗旨,攝影帶給他無限平靜與快樂。

高中組金牌由北一女中學生鄭宇彤獲得,得獎作品「守陶人」以和諧的構圖、清新的色調,捕捉老街店家琳琅滿目的陶藝商品列後方,老闆在籐椅上靜待有緣人上門、等到打起盹的模樣,畫面沈靜卻富含濃濃的人情味。

鶯歌工商校長孔令文表示,攝影賽首創學、官、產三方合作,旨在培養深知家鄉風土、攝影專業的學子,還結合鶯歌在地陶瓷大廠宏洲窯業,將得獎作品輸出至瓷片上作為得獎學生獎項。

教育局副局長黃靜怡表示,佳作以上共44件得獎作品目前在鶯歌陶博館展出,展期至明年2月14日,參觀免門票。

台東來的打擊樂 敲響部落文化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08:26 聯合報 記者呂思逸/板橋報導

image
新北市三峽原住民族文化部落成立原住民族青少年打擊樂培訓班,24名學童學習勇士鼓等傳統樂器。 圖/原民局提供
分享新北市原住民族行政局首度在三峽原住民出租住宅「三峽區原住民族文化部落」設立青少年打擊樂培訓班,24名原民學童由台東阿美族打擊樂團「AMIS旮亙樂團」帶領學習竹鐘、木鼓、勇士鼓等傳統樂器,透過音樂了解部落文化。
原民局過去常就地取材,製作成各式樂器,竹鐘、木鼓都以植物作為材料,其中,阿美族稱竹鐘為「旮亙」(音ㄍㄚ、ㄍㄣˋ),常在阿美族結婚等快樂場合演奏。

原民局長楊馨怡表示,原住民族青少年打擊樂培訓班聘請樂團教學,讓自小居住在都市的原住民學童,藉由傳統原住民樂器,了解族人傳統歌謠、部落生活模式等原住民文化。

「AMIS旮亙樂團」每周遠從台東至三峽來教課,樂團表示,孩子成長驚人,短短10堂課程就能敲打出完整曲目,他們常先說明歌謠內文,再教導演唱、演奏歌曲方式,學童總是很開心。

打擊樂培訓班也提供周末照護的環境,原民局還提供餐點,讓學童一同共餐,原民局表示,青少年打擊樂培訓班將持續辦理,未來也不排除在其他地區開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