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辯論/企業缺席 辯論淪鬥嘴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01:27 聯合報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兩千五百年前,政治學始祖亞里斯多德曾意味深長的說:「民主政治就是窮人政治」。意指政策若確實以民意為依歸,在窮人占多數的人口結構下,政客與政策都必會向窮人傾斜。此一現象,在昨天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就選舉性質而言,總統大選絕非選「民意代表」,而是要選一位敢扮演中流砥柱,能夠引領,甚至抗拒民意的領袖,使得國家大政不會因民意而隨波逐流,百業也不致因缺乏清楚的發展方向而進退失據。
但在昨天的辯論會上,似乎只有宋楚瑜曾指出「領導人就是要帶領國家走出困境」,至於蔡英文在申論時,反覆批判國民黨執政造成「人民和政府的距離」越行越遠,則顯現她「民意至上」的立場。但宋楚瑜其實也只是點到為止,在整場辯論中,三位候選人均沒有提出國家整體發展的理念,只知在「窮人政治」框架下不斷打轉。
依據主辦當局的規劃,公民提問分為科技、司法、財政、經濟、勞工等五大區塊,表面上似乎涵蓋了各界關心的重大國家政策。但透過「窮人政治」框架,詢答內容根本跳脫不了小確幸的範圍,很少觸及國家發展方向的選擇。
例如,談科技只關心網路覆蓋率與使用者免費,未來領導人應如何處理大陸高科技兼併與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則無片語隻字;談司法,詢答雙方都關心陪審制與法官適格性,更重要的司法不夠獨立與公權力不彰,避而不談;談財政就只環繞在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與四大基金面臨破產,如何開闢新財源或預算重分配,沒人敢碰;照理經濟問題,談的應該是產業政策,但卻被詢問者導引到央行的透明度;至於勞工問題,因屬「窮人政治」範疇,三方討論也最熱烈,如勞檢員擴編、基本薪資調漲、派遣工保障等都有觸及,惟企業最關心的放寬白領外勞進口,則好像並不重要。
在全球化趨勢下,台灣內部問題的處理,不可避免的牽動涉外政策的立場,而這些涉外政策的背後,也幾乎都有個中國的陰影。因此,候選人若不能講清楚未來與中國應如何互動,任何論述都將只是紙上談兵。
例如朱立倫質疑蔡英文只要TPP不要RCEP,因為民進黨逢中必反;但少了RCEP,台商又將如何南進分散風險?沒有RCEP又與中國關係不睦,台資企業在大陸便更沒有保障,未來總統又將如何為台灣企業找出路?當然,美國如果肯給具體承諾,進口含瘦肉精的美豬交換TPP,也或是必要的代價,但美國有可能給承諾嗎?民進黨有可能為外銷放棄豬農?是故,這些政策的取捨,均與候選人如何看待國際政治生態有關,候選人沒有明確告訴國人他對兩岸或美日的態度,任何政策主張似乎只是海市蜃樓。
或許是三方候選人的默契,這場辯論會明顯少了企業界身影,就連公民詢問經濟議題時,談的竟是央行的獨立性與透明度,而不是未來領導人對一帶一路或人民幣國際化的因應。
在「窮人政治」框架下,似乎沒有人在意企業界的缺席;但大家心知肚明,少了企業賺錢,許多辯論上的議題,如年金問題、勞工福利、住宅政策、基本工資調漲等,根本就是無解。沒有企業議題,固然避免了候選人必須表態的尷尬,卻也使得整場辯論會宛如鬥嘴鼓。
公告版位
- Jan 03 Sun 2016 04:13
總統辯論/企業缺席 辯論淪鬥嘴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