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啟動第三次金改 刻不容緩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01: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領導人選出後,拚經濟是首務,而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一定要同時壯大金融產業,以打通資金血脈。我國金融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不僅遠低於成長快速的香港、新加坡,也低於南韓,且十多年來未升反降,而金融業GDP占比的下降,主要發生在銀行業,而非證券期貨業及保險業。新政府必須對銀行業乃至於金控業,進行大幅度改革,才能提振金融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並成為支持產業發展、拉動整體經濟起飛的動能,可以稱為第三次金融改革。
為何我們建議政府啟動第三次金融改革?先從前二次金改說起。2002年8月當時民進黨政府提出「金融改革二五八」計畫,希望在兩年內逐步地把金融機構的逾放比率降至5%以下,同時把資本適足率提升至8%的BIS國際標準,以強化金融體質,這是第一次金改。在金融相關法規與金融重建基金協助下,第一次金改目標算是達成。
接者,陳水扁總統於2004年10月喊出二次金改,主要目標為2005年底公股金融機構至少減為六家、2006年底前14家金控公司減半。二次金改限時限量的政策被批評為金融機構財團化,同時扯出龐大的政治獻金與收取賄賂疑雲。後來二次金改目標並未完成,而2006年由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喊停,整個過程令人不勝唏噓。
有鑑於二次金改引起的風波,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就沒有正式執行金融改革的整併工程。2013年10月金管會設下金融發展目標,希望在三至五年內,促成一至二家國內銀行成為具指標性的亞洲區域性銀行(簡稱為打亞洲盃)。而2014年3月初行政院長毛治國在立法院宣布公股銀行間整併(公公併)的政策,以利公股銀行打亞洲盃,之後馬總統亦肯定金管會的打亞洲盃政策。但是,兩年過去了,連最簡單的公公併都受阻,其他改革更未有任何成果。
我們建議重啟第三次金融改革的理由是,台灣銀行產業結構太分散,而且資產過度集中於政府控制的銀行,泛公股控制的銀行共有九家,占國內所有銀行業資產約略超過一半。就亞洲而言,即使在台灣的大型銀行,到了國外只能算是中型銀行;而且銀行過多集中於泛公股銀行,使得這些銀行的發展綁手綁腳,同時集中於傳統銀行業務,競爭力未見提升。
在亞洲銀行業的發展,合併或收購是重要手段,並且有利於赴國外發展,例如: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其中,新加坡原來有十家銀行,在十餘年前,政府主導整併成三家,而且皆揮軍向海外發展,形成亞洲地區活躍銀行。
因此落實打亞洲盃的構思,泛公股金控、銀行整併必須強化海外分支機構的競爭力與整體規模。目前我國公股銀行的國際化程度不高,若能將兆豐金控、第一金控合併,兆豐銀與第一銀二者國外分支機構稅前盈餘占本國銀行所有國外分支機構的三成,而且海外分支機構也較多,則可提升海外競爭力。再者,以資產規模而言,兆豐銀與第一銀資產合計約5兆元,合併後將成為國內最大銀行。
此外,倘若新政府要推行民股、公股金融機構的整併,必須在程序公開、換股溢價與員工權益保障下進行。不論是公股併民股或民股併公股,都要避免只買部分股權的合併,因為整併涉及公股機構而只買部分股權的話,就可能發生吞不進去又不願吐出來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大股東不願稀釋經營權,結果使公股、民股金融機構的整併不易成功。
我們再次強調,台灣的銀行業需要整併,才能走向亞洲,並且支持日漸在亞洲布局的台商,此乃第三次金融改革的基本思維。政府要啟動第三次金融改革必須最高領導人支持,有關部會在共同目標下進行,同時要提高行政效能及廉潔度,才會獲得全民的支持。
公告版位
- Jan 03 Sun 2016 04:01
經濟/啟動第三次金改 刻不容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