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拯救投資環境 別讓更多鴻海出走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13 03:16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左)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中)美東時間廿六日共同宣布,鴻海富士康...
美國總統川普(左)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中)美東時間廿六日共同宣布,鴻海富士康四年內將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一百億美元,打造液晶顯示面板廠。 美聯社
豐田、馬自達赴美設廠據傳已吸引高達11個州爭取。 美聯社
豐田、馬自達赴美設廠據傳已吸引高達11個州爭取。 美聯社
在鴻海郭台銘宣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之後,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與馬自達也宣布,雙方已同意合資在美國建造16億美元的組裝廠,並合力開發新技術。至於落腳地點尚未決定,預計將再度引發美國各州競相爭取的熱潮。

川普一再指責日本車廠在墨西哥組裝再回銷美國,已經嚴重影響到美國就業機會,揚言要課徵高額的懲罰性關稅;另一方面也在準備推動個人及企業的減稅方案。在民不與官鬥的情況下,日本車廠紛紛表態,準備縮小在其他國家投資而擴大在美國投資,顯示美國川普政府雖然許多政策尚未到位,但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已經奏效,使全球資金開始向美國移轉。

台灣當然沒有辦法比照美國,以領導人強勢手段,再搭配聯邦政府減稅及地方州政府誘人的優惠措施來吸引外資。以這一次鴻海決定赴美投資為例,引起國內很多爭議;甚至也有以不愛台灣來認定鴻海海外投資的行為。但是我們必須了解美國威州所提出的條件,台灣幾乎沒有一項可以符合。如果投資優惠條件樣樣不如人,如何要求鴻海不去美國投資?

所以台灣必須努力由其他方面去彌補,但是台灣的FTA(自由貿易協定)網絡貧乏,無法利用關稅的優惠。對外籍人士工作限制,遠遠超過其他鄰國。嚴苛冗長的環評程序,更使得許多潛在的重大投資案打退堂鼓。特別是台灣現在基礎設施品質惡化,不但土地難以取得,工業區價格更是高漲,企業一地難求;以及供電吃緊使缺電風險大增。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即使有再完整的供應鏈,富有彈性的生產模式,優質的企業家精神以及良好的生活環境等諸多優點,也無法吸引企業的目光,更難在吸引投資的全球競賽中脫穎而出。

台灣必須優先處理的就是供電問題。以前台灣企業時常抱怨赴開發中國家投資,會碰到當地電力供應不足或是不穩定,甚至會面臨限電或輪流供電,必須自備發電機的情況。如果這個情境未來發生在平均GDP已將近2.5萬美元的台灣,豈不是最大的諷刺?

事實上台灣的電力供應問題老早就已經浮現。去年世界競爭力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中,台灣雖然在總體排名上升1名成為第14名,政府還沾沾自喜大肆宣傳。但是其中一項台灣大幅退步的指標,就是電力供應品質大幅退步7名成為第35名。這當然和決定廢核電後有缺電隱憂直接相關;但是一年過去了,廢核意志不減,電廠相繼出包,供電情勢更為嚴峻。而且除了公務機關中午不開冷氣,杯水車薪的應急措施,完全看不到政府有什麼其他的妙方。政府必須提出完整的能源政策,特別是明確告訴國人取代核能發電的詳細替代方案及具體時程表;而非只是仍停留在泛泛的規劃階段,並且要大家共體時艱的做法。

另外台灣在行政法規的繁瑣程度,退步10名成為第30名;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的程度,大幅退步30名成為第87名,已經落在後段班,更是台灣鼓勵企業根留台灣,吸引外資的絆腳石。

所以除了供電問題急待解決外,所有其他問題也必須大幅改善,才會增加台灣吸引外資的籌碼,才能留住企業。台灣市場規模有限,不可能將企業全部鎖在台灣;而是企業在海外布局同時,也能增加在國內的投資,強化台灣運籌的功能。

改善台灣投資環境,這是一句講了幾十年的話。但是在此波供電吃緊危機中,突顯台灣投資環境已經急轉直下;又面臨美國大力招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情形。台灣若再不振作,不但外資不會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鴻海出走。即使派再多的招商團赴海外,也是徒勞無功。台灣更會在全球這波資金移轉及產業重新分工下,和世界漸行漸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