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透視/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轉型正義?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13 02:26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總統蔡英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威彬/攝影
總統蔡英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威彬/攝影
蔡政府上台以來,推行轉型正義不遺餘力,從清查國民黨黨產的歷史正義,到一例一休、同志婚的社會正義,刪減公教退休年金的世代正義,再到目前吵得沸沸揚揚的稅改分配正義,對執政者而言,威權幽靈揮之不去。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似乎未獲得相同的重視。為了落實鴻海集團的飛鷹投資計畫,川普總統和郭台銘會面三次,但台灣似乎不以為意。陸客、陸生減半,旅遊業損失慘重,大學校長怨聲連連,政府不為所動;公教年金改革,使得退休人員消費下降三成;水電不足,產業開始外移,蔡總統依然堅持核電非選項。發展和正義都是國家追求的目標,但兩者相生相剋嗎?如何取得平衡?

民主化後,針對專制暴力造成的傷害進行彌補,並防範於未然乃無可厚非之事,也是正向的作為。在方法上,轉型正義可以概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清算式。新中國成立後,針對幾千年來存在於廣大農村和城市裡的經濟和政治資源分配上的不公,以及國府統治時期的亂象,採取革命式的清洗,通過國家的力量,重新分配資源,地主、富農、資產階級掃地出門,「去中國化」如火如荼,正義之國有如海市蜃樓,套用毛主席的話,可以說是「大仁政」了!

革命清算式的轉型正義的基礎,是康德對正義乃「絕對命令」的理解,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是被治者與生俱來的神聖權利。但是,這種方式的正義伸張,經常變成掌權者決定正義,成為真理的化身,結果是以暴易暴。

第二種方式是和解,南非為代表。

南非是當代種族衝突最激烈的國家,其對黑人的奴役,始自一六五二年荷蘭人入侵。一九一○年南非聯邦成立後,陸續推出數十個法律,以落實種族隔離政策,人口占七十三%的黑人,被趕到十二.七%的土地上居住。

但一九九四年民主選舉後,曼德拉總統卻採取和解政策,通過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解法案,並組成「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以「在弄清過去事實真相的基礎上促進全國團結與民族和解」為目標,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屠圖大主教擔任主席,延攬十六名社會公正人士任委員,全面調查自一九六○年三月一日至一九九四年五月十日這段時期內嚴重侵犯人權事件的真相,讓南非人看清了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撫平心中的怨恨,為日後的穩定與和解奠定基礎。

轉型正義既然是為了矯正專制統治集團對一群人所造成的不公,為了避免新的不正義的出現,必須奉行兩個原則:以和解撫平過去,以公平創造正義。

屠圖大主教在總結南非經驗時,提出「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的曠世名言,令人動容。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二○○二年世界和平日文告,進一步開釋「沒有寬恕就沒有正義,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畢生研究正義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其名著《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強調正義並非目的價值,而是必須兼顧不同團體的社群主義,這和柏拉圖稱正義「是一個人或城市(國家)內的敵對部分處於適當和和諧的狀態」如出一轍,對化解南非和台灣族群衝突式的不正義,堪稱最為允當。

另外,著名正義論學者羅爾斯提出的公平原則和程序,則是通往正義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手段。

蔡總統全力宣示促成轉型正義,出發點或許良善,但在目的上,很難稱得上是和解,手段上也難稱公允,難杜以暴易暴的悠悠之口!民主化後,法治取代人治,信任制度、讓制度伸張正義,避免延續以國家之力打造正義之邦的威權心態遺毒,這才是台灣需要的正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