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金融服務轉型勢在必行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9 02:5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許多國銀及外銀都陸續宣布開設或升級原來的分行,成為所謂的「智慧銀行」。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許多的分行遭到裁撤。根據金管會統計,2014年,國內銀行分行家數為3,460家,但過去兩年,銀行大砍30家分行,決定裁撤分行的,不乏外商模範生或公股領頭羊,如滙豐、渣打、花旗、一銀、合庫等。顯然這波數位金融浪潮的衝擊,才剛拉起序幕,影響台灣經濟至鉅的金融服務業,究竟該如何面對?
基本上,數位及行動科技迅猛發展,以及網路成本降低,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業的面貌。過去幾年,銀行紛紛開辦線上業務,舉凡開戶、存款、辦卡、提供信貸、房貸等,都能e指搞定,讓很多人可以過分行而不入,也讓許多分行營業大廳空空如也。在效益不敷成本的考量下,分行的裁撤或因應客戶變化而轉型的計畫,的確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新科技促成原有金融服務流程的調整,甚至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驅動智慧金融的興起。所謂智慧金融,在於以客戶的需求為核心,根據不同客戶的多樣化需要,打造客製化且彈性的金融產品或服務。而且不論客戶在何時何地,或者使用何種平台,在服務傳遞的過程都能讓客戶感受到簡單、方便、快速及清楚的溝通,進而提升服務的競爭力與商業價值。
但這樣的服務建置所費不貲,而且短期內可能看不到成效,也讓許多保守的金融服務業裹足不前。
數位浪潮的波濤並不會因為企業的不作為而停歇,隨著科技進步與生活型態轉變,金融服務不斷有新的創新出現,「未來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這樣的轉變將打破金融服務的疆界,新產品也將不斷出現甚至出現更多的去中間化,例如P2P、行動支付/代碼化(Tokenization)支付/生物辨識(Biometric)支付、機器人融資(Robo Finance)及區塊鏈等,甚至銀行與金融業,將有可能被其他新興科技業者所取代,讓原有產業面臨崩解的危機。
平實而言,台灣金融科技已是全球相對較晚起步的國家,包括法規、人才、技術及應用等方面,經驗都相對欠缺,優勢也不多。此外,市場又熱又擠的Over Banking問題、主管部會的監管心態,及部會間缺乏橫向溝通,都讓金融服務產業在採用金融科技時,面臨進退失據的窘境。即使如此,還是有相當多的數位轉型機會點可以突破,以下是幾個思考方向:
其一,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與行動世代崛起,分行除了思考撤退之外,亦可考量如何針對在地社群需求,轉化分行的定位與功能,例如,思考跨業串聯及整合,特別是與電信、零售及電子商務的連結,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其二,對服務提供者來說,這波數位浪潮的影響,最大的改變在於重整人力資源、精準設訂目標客群及跨界整合。因此組織必須積極考慮改變人才結構,勇於導入或參與國際FinTech的技術與計畫。同時鼓勵試誤學習型 (Test & Learn)的創新,在符合法規框架下,加速場域試煉,透過不斷的試誤與即時修正,多方汲取經驗,以有效掌握客戶需求。
在人才方面,過去金融服務強調產品導向及銷售,主要在人力的部署、市場行銷。未來則有幾種職務需要特別強化,包括科技專才、客戶體驗、跨業管理、風險管控、法遵,以及數據科學家。
其三,對於金融服務產業領導人而言,如何認清競爭形勢,掌握科技最新動態,學習國際經驗,參與或甚至主導組織商業模式的重新調整與設計,並勇於投資初期無回報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免於市場落後必須思考的作為。
延伸閱讀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9 02:5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許多國銀及外銀都陸續宣布開設或升級原來的分行,成為所謂的「智慧銀行」。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許多的分行遭到裁撤。根據金管會統計,2014年,國內銀行分行家數為3,460家,但過去兩年,銀行大砍30家分行,決定裁撤分行的,不乏外商模範生或公股領頭羊,如滙豐、渣打、花旗、一銀、合庫等。顯然這波數位金融浪潮的衝擊,才剛拉起序幕,影響台灣經濟至鉅的金融服務業,究竟該如何面對?
基本上,數位及行動科技迅猛發展,以及網路成本降低,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業的面貌。過去幾年,銀行紛紛開辦線上業務,舉凡開戶、存款、辦卡、提供信貸、房貸等,都能e指搞定,讓很多人可以過分行而不入,也讓許多分行營業大廳空空如也。在效益不敷成本的考量下,分行的裁撤或因應客戶變化而轉型的計畫,的確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新科技促成原有金融服務流程的調整,甚至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驅動智慧金融的興起。所謂智慧金融,在於以客戶的需求為核心,根據不同客戶的多樣化需要,打造客製化且彈性的金融產品或服務。而且不論客戶在何時何地,或者使用何種平台,在服務傳遞的過程都能讓客戶感受到簡單、方便、快速及清楚的溝通,進而提升服務的競爭力與商業價值。
但這樣的服務建置所費不貲,而且短期內可能看不到成效,也讓許多保守的金融服務業裹足不前。
數位浪潮的波濤並不會因為企業的不作為而停歇,隨著科技進步與生活型態轉變,金融服務不斷有新的創新出現,「未來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這樣的轉變將打破金融服務的疆界,新產品也將不斷出現甚至出現更多的去中間化,例如P2P、行動支付/代碼化(Tokenization)支付/生物辨識(Biometric)支付、機器人融資(Robo Finance)及區塊鏈等,甚至銀行與金融業,將有可能被其他新興科技業者所取代,讓原有產業面臨崩解的危機。
平實而言,台灣金融科技已是全球相對較晚起步的國家,包括法規、人才、技術及應用等方面,經驗都相對欠缺,優勢也不多。此外,市場又熱又擠的Over Banking問題、主管部會的監管心態,及部會間缺乏橫向溝通,都讓金融服務產業在採用金融科技時,面臨進退失據的窘境。即使如此,還是有相當多的數位轉型機會點可以突破,以下是幾個思考方向:
其一,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與行動世代崛起,分行除了思考撤退之外,亦可考量如何針對在地社群需求,轉化分行的定位與功能,例如,思考跨業串聯及整合,特別是與電信、零售及電子商務的連結,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其二,對服務提供者來說,這波數位浪潮的影響,最大的改變在於重整人力資源、精準設訂目標客群及跨界整合。因此組織必須積極考慮改變人才結構,勇於導入或參與國際FinTech的技術與計畫。同時鼓勵試誤學習型 (Test & Learn)的創新,在符合法規框架下,加速場域試煉,透過不斷的試誤與即時修正,多方汲取經驗,以有效掌握客戶需求。
在人才方面,過去金融服務強調產品導向及銷售,主要在人力的部署、市場行銷。未來則有幾種職務需要特別強化,包括科技專才、客戶體驗、跨業管理、風險管控、法遵,以及數據科學家。
其三,對於金融服務產業領導人而言,如何認清競爭形勢,掌握科技最新動態,學習國際經驗,參與或甚至主導組織商業模式的重新調整與設計,並勇於投資初期無回報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免於市場落後必須思考的作為。
延伸閱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