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推動新南向 多做少說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18 04: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總統府開始啟動新南向政策,由蔡總統召集行政院長、陸委會主委、文化部長、外交部長、國發會主委等人,召開對外戰略經貿會談;除了討論新南向相關議題之外,重點是通過了「新南向政策綱領」。此一綱領預料將成為今後內閣的施政重點,打造台灣和東協等「南方國家」的新關係。

在總體與長程目標方面,「綱領」希望促成台灣與東協、南亞與紐澳等國經貿、科技、文化與各層面連結,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榮新合作模式;透過廣泛協商與對話機制,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而在短中期目標方面,將結合國家意志、政策誘因與企業商機,促進並擴大貿易投資、觀光、文化、人才等雙向交流;配合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新南向布局。在行動準則上,要長期深耕、扮演創新者、分享者與服務者等三種角色;推動軟實力、供應鏈和區域市場、人和人等四項連結;規劃完整配套與有效控管風險、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全面強化協商對話機制、兩岸善意互動與合作、善用民間組織及活力。

經過兩個月的構思,「新南向」的雛形已逐漸成形-簡單講,就是要善用我國在產業、科技、醫療、創新和人才培育上的優勢,透過人才、文化、經貿和協商對話等途徑,強化我國和「南方」國家的全面性關係,產生新的「共同體」。但為了化解對岸的疑慮,也加上「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對岸善意互動與合作」,使兩岸關係和南向政策「相輔相成」。

我們曾指出,「新南向」至少必須讓國人了解這些目標國不同地區的「人身安全」風險,做為最起碼的政策誠意,但如果它不會過度排擠其他施政的資源,也不會引發兩岸關係明顯倒退的話,我們當然可對此項政策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原因很簡單,東協或南亞諸國距離不遠,經濟上成長快速,逐漸成為我國的競爭對手,我國也有許多新住民來自這個區域,但是我國不管是政府或民眾,對於這個區域的了解和交流,傳統上僅止於旅遊及貿易投資,對於當地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社群交流、教育往來等向來缺乏足夠的了解與互動,乃至於我們對歐美日諸國的理解和熟悉度,遠遠超過了這個地區;這不僅是極為矛盾的狀態,也貽誤了許多國際交流、參與的機會,以及重大商機。

造成這種矛盾現象,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長久以來,這區域對我國的經濟重要性不足;二是政府的資源配置,長期以來僅重視美歐日。兩個原因當然都造成我國一般民眾對這個鄰居「好像認識,又好像不認識」。但是,這個涵蓋了6.25億人口、全球排名第七的經濟體(東協),在日益強化其整合內涵下,已讓全球各國提高了對它的重視、強化對它的關係。在此趨勢下,如果我國不逐漸調整和東協或「南方」諸國的政策,必然會讓這個矛盾現象更加擴大。這其實是國民黨政府施政上的弱點,也可以看成新政府的獨到之處。

然而,此項政策是否能夠成功,要看三方面的處理狀況:首先,它必須不會讓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因此,其操作要謹慎,名稱可有彈性,例如可稱為「強化南方關係」,以免對岸誤解而刻意打壓封殺,招來不必要的障礙。其次,是必須調整資源配置、提供足夠的資源來落實政策。例如,外交部準備調整外館的人力配置,增加在東協國家的人手,並增設柬、寮兩國代表處,這些當然都是正確的方向。其三,要有優秀的駐地人才和適當的策略,透過多面和深入的交往,才能整合配套措施和可用資源,創造出最好的成效。

李登輝和陳水扁兩位總統都曾力推南向政策,但都無疾而終,主要是兩岸關係不佳和執行力不足。如果蔡政府無法維繫好兩岸關係,就多做少說,努力去執行就是了。

國發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