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落實生產力4.0 政府效能須先4.0
2015-08-18 01:30: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生產力4.0」的口號響徹雲霄,儼然成為台灣產業出路的救贖,政府也畫出九年360億協助廠商升級的大餅。工業、服務業甚至農業都面對4.0的大趨勢,就算政府不加碼,所有企業想要擺脫低迷、尋找出路,無論自願或被迫都必須想辦法搭上車。但在達成生產力4.0的方程式中,還有個一樣重要的環節,就是政府執行效能也要跟著4.0。

生產力4.0的內涵,大概可歸納為數位化、智慧化及人/機融合,並結合大數據、物聯網等基礎,提升製造及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及產值。雖然如何從今天走到4.0時代,還有很多要搞懂、摸熟之處,學習之路還很長,但這個趨勢其實跟過去20年來電腦運算能力及寬頻的光速前進、個人智慧設備的普及與雲端數據的成熟緊密有關,同時少子化、缺能源這些我國與各工業化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未來只會愈來愈嚴峻。種種因素加總,生產力4.0看來不是畫大餅用的口號,而是幾乎無法避免的趨勢。

毫無疑問,生產力4.0的主角當然是產業,但以我國政府一向扮演著引導產業發展的結構來看,對於實現生產力4.0而言,政府角色恐怕一樣吃重。於是政府如何讓自己也跟著經濟進入4.0時代,而非只是做簡報、編預算,更是關鍵。

政府4.0第一個基本功,是要建立「政府生產力4.0」的評估機制。生產力談的是投入與產出間的關連性及效率。過去政府對公務員的考核多半集中在貪腐等政治性議題上,很少真的關注過政府生產力的問題。近年來中央政府人事費佔總預算20%,地方政府甚至接近50%,加總後占我國GDP的8%以上,也就是說政府生產力的高低,對經濟發展有絕對的影響。然而政府對產業生產力瞭如指掌,但對本身的生產力卻似乎模糊不清,其中關鍵不在人數及預算多寡,而在中華民國每年花1兆台幣請了數十萬公務員,到底效率如何?應如何檢討?有了這種資料,才能瞭解弱點,知悉政府4.0改革的方向。

第二是思考如何突破公務體系的「企業文化」,真正導入新的思考方式。生產力4.0注重運用數位智慧工具,強化不同系統間的整合,因此需要以新的思考方式及強化創新能力;這也是政府要邁入4.0最大的挑戰所在。新思考方式絕非只是「學習新知」而已,而是看世界、想事情的方式改變。以推動工業4.0為例,要讓政府上下瞭解工業4.0的意義很容易,調訓幾百人上個幾十堂課即可,但瞭解之後,是否真能夠用4.0的思維,打通租稅、人才、投資整合障礙,才是重點。

遺憾的是,以目前政府人才晉用方式的單一化,導致上下同仁的同質性過高,且幾乎完全絕緣於外部刺激,也形成公家機關獨特的「專業、保守且不喜變化」的行事風格和文化。在這個結構下,公務體系同仁的「新知」都很充實、即時,不過在「保守且不喜變化」的文化下,要導入「新思維」則很困難。

若要政府跟上4.0的腳步,就需要改革「人才晉用」方式,提升能夠帶來外部刺激及不同思維的成員的濃度,而不是總靠少數外來的政務官在頂層敲鑼打鼓。

公務部門的薪資條件早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若能至少在中階層級開放民間專才進入政府服務,例如吸引民間公司經理人透過甄試擔任局處的科長,就是從根本上刺激、帶動政府新思維的嘗試。

前面二種政府4.0的改革建議,本身就是一種新思維,恐怕無法避免遭到「專業但不喜變化」的官員,提出破壞文官制度、影響公平性等質疑與挑戰,但面對舊發展結構的紅利即將到期,產業都痛苦但認真的用新思維尋找出路之際,政府豈有理由可以堅持舊路線而拒絕改革,成為生產力4.0的絆腳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