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物館應體現原民歷史正義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18 04:53 聯合報 盧梅芬/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台東市)


蔡英文總統向原住民族道歉,涉及原住民歷史正義,而全體公民是否能面對與認識殖民暴力與傷痕,是認識彼此、以及國家能否更接近公民社會的試金石。道歉不是口說而已,總統並未提出透過體制的支持,來認識這段被迫無聲的殖民接觸史,而國家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或原住民族博物館)是原住民族歷史轉型正義得以體現的關鍵體制。

以殖民情境與台灣類似且原住民族權利意識較高的美、加、澳、紐等國來看,在一九八○年代同化殖民轉向多元尊重此轉型正義脈絡下,加、澳、紐未新設國家級原住民博物館,而是重整國家博物館,納入原住民並再現殖民接觸史,其民主意義為在國家博物館中反省「我們」此共同體的關係,並且是一個讓不同歷史觀點並陳的國家公共論壇。

一九九八年開館的紐西蘭Te Papa國家博物館,受毛利運動、《懷坦吉條約法》通過的影響,該法案成為毛利權利及雙元文化政策的立法基礎,該館從權力關係落實雙元文化政策,包括歐裔與毛利雙館長、原住民館員及確保毛利社群參與國家敘述。常設展「廿世紀的毛利人」,再現多數毛利人如何為歐洲傳來的疾病、戰爭、失去土地、隔離與汙名化所造成的貧窮與自卑所苦。

加拿大歷史博物館前身為加拿大文明博物館,更名象徵該館從人類學傳統轉變至加拿大的社會與政治史。二○○三年開放的第一民族廳,係經過一九七○年代原住民社會運動挑戰博物館的展示而修正。「新來者(陌生人)的到來:過去的五百年」常設展,展示歐洲人墾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被命名為「印地安」、為了不被排斥而偽裝身分的汙名認同、新宗教的抵抗與接受、寄宿學校、同化政策對文化的傷害及正名運動等。

澳洲國家博物館亦強調原住民為澳洲公民,其文化構成澳洲國家認同的重要內涵;以彼此衝突的土地、國家、人民為檢視與再現主題(例如歐洲墾殖對原住民的傷害「殤史」),提供一討論與反省的動態論壇。

美國則為原住民主題博物館—國立美洲印第安博物館,強調原住民特殊文化權,尤其是詮釋權的發聲政治,館長與館員多為原住民身分。但至二○○○年代後期,常設展受到批判與質疑:未處理國家與原住民的關係、錯失展示殖民接觸史與殖民傷痕,故並未達到去殖民的工作。

殖民接觸史以及「難以面對的知識」,正是國族主義所欲掩蓋的部分。支配者通常以展示光榮印記、文化驕傲與文明社會為優先,掩蓋國族國家創建於暴力過往的敘事,故需提問「誰難以面對?」。「難以面對的知識」目的在將觀眾置於他者所遭遇的暴力、苦難的經驗與記憶中,引起對他者的同理心、引發進入「他者」的感知結構;促進我群與他者的深入相遇,以及公民間的關懷與溝通,也才能邁向和解。

原住民﹒博物館﹒澳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