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南向政策 「新」在口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28 04:06 聯合報 詹為元/博士生(台北市)


蔡總統選前就拋出新南向政策,從五二○至今也已經兩個多月了,新南向政策仍然空泛,缺乏具體內容。

馬政府時代雖然主軸放在與中國大陸的貿易發展,但與東南亞各國的互動未曾停下腳步。蔡政府的南向政策,「新」的亮點在於從東協十國擴張到南亞六國,尤其瞄準印度市場。另外,過去強調製造業逐水草(成本)而居的加工設廠轉為「以人為本」的人才與文化交流。看似有些新意,但實際缺乏整體發展的策略。

以南亞六國為例,一般想到印度的就是當地優秀的軟體人才、眾多的消費人口、低廉的人事成本。但這些蔡政府完全沒提,明明台灣極度缺乏軟體人才,卻只著眼於印度需要一萬個中文教師。輸出一萬個中文教師,充其量僅是降低台灣失業率的表面數字,但對於台灣產業的轉型全無助益。政府也沒告訴人民除了印度外,要如何與其他南亞國家建立交流。更令人費解的是,南亞六國與東協十國放在同一個政策中,彼此的連結為何?整體的規畫又是什麼?蔡政府只是為了求個「新」意,硬把兩者送作堆,但放在一起之後什麼也沒有,口號式的政策實屬悲哀。

回到東協十國,政府思維邏輯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發現印尼有上萬個島,船艦交通很重要,台灣船艦技術卓越,就希望雙方可共同投資。發現某幾個國家農業技術較原始,便派遣農技團隊進入扶植。台灣固然有基礎建設、農漁牧業、數位產業、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產業優勢,但政府採取的卻是技術輸出賺取利潤,卻沒想到培植產業發展、產業鏈分工等問題。

當日本在泰國設立工業大學,為泰國培訓汽車產業人才,提升製造業高階人力,耕耘技術與人才,試圖走出與中國不同道路時,台灣卻僅想著賺了就走。

對外貿易政策的開展,除貿易要素誘因,政府必須給出希望與願景。但現在的政府自己都還不清楚目標為何。東協十國與南亞六國,對中國大陸來說就像自家的後院,絕對不會輕易允許台灣插旗。

建議採取日本模式,人才不是單方面輸出,而是必須互動、交流。台灣高教與東南亞各國互動頻繁,也許可考慮從教育為基礎,加上產業、技術、人才進入東協產業鏈之過程,掌握核心環節,以確保優勢與被需要性。期待蔡政府用宏觀格局全面性的設想發展策略,而不是頭痛醫頭式的投資發展。

東協﹒印度﹒東南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