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肝藥大咖訪台 相中藥華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1 02:47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image
Atea Pharmaceuticals執行長Jean-Pierre Sommadossi來台,訪問藥華藥經營團隊。左起依序為藥華藥策略長林國鐘(左起)、藥華藥董事長詹青柳、Sommadossi、全球肝病權威暨中研院院士陳培哲。 記者黃文奇/攝影
分享全球最貴C肝大藥Sovaldi發明人Jean-Pierre Sommadossi(以下簡稱Sommadossi)近期來台拜訪藥華醫藥經營團隊,他親口證實,將開發Ultra Sovaldi(超級C肝藥);下一步則有意與台灣新藥廠展開合作,而藥華是他此行唯一拜訪的公司。
Sommadossi本月7日抵台,除了拜訪藥華經營團隊,包括董事長詹青柳、總經理黃正谷、策略長林國鐘,還拜會了國際肝病權威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與台大肝病臨床團隊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拜訪行程還有Sommadossi投資夥伴,香港匯橋資本集團、甲子投資CEO于凡。

業界推測,Sommadossi兩度來台的意義,不僅肯定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能力,也顯示他對台灣新藥公司發展品項與技術能力的興趣。以藥華為例,該公司的長效干擾素P1101目前僅授權歐洲市場,而美國領域仍待價而沽,若Sommadossi有意娶親,也不讓人意外。

Sommadossi曾創辦兩家抗病毒藥廠,包括Pharmasset與Idenix,前者在2011年底以110億美元賣給Gilead,而後者在2014年以38.5億美元賣給默克。Gilead將Pharmasset的C肝新藥技術開發完成後,在2013年底推出Sovaldi,光這個產品就連兩年賣逾百億美元,造就C肝藥神話。

Sommadossi在賣掉Pharmasset與Idenix後,再度創辦抗病毒藥物開發公司Atea Pharmaceuticals;他表示,過去他發明、由Gilead推出的Sovaldi,雖然在臨床上表現有100%的C肝治癒率,但在實際上市後發現統計數據僅有85%。

近期Sommadossi的公司Atea Pharmaceuticals,以他過去在抗病毒領域、治療C肝的研究,結合改良的小分子藥物結合修飾過後的醣分子,將再開發全新一代的超級C肝藥,這個產品目前在臨床前,預計9月正式進入人體試驗(IND)。

據悉,當前由Gilead領軍的C肝藥王國,兩大當家產品Sovaldi與Harvoni,療程約在八到12周,且實際上治癒率並未達到100%。Sommadossi表示,此次他主導開發的超級C肝藥,將把療程縮短到四周,也要挑戰100%的治癒率。

C肝藥過去多以雞尾酒療法治療,包括由Gilead推出、最新一代的C肝藥Havoni也一樣。Sommadossi對於下一顆超級C肝藥詳細開發規劃並未完全揭露;僅表示肯定與台灣有合作空間。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製藥傳奇人物 點金成鑽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1 02:47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Jean-Pierre Sommadossi是當代製藥傳奇人物,能力堪稱「點金成鑽」,他兩度來台意欲何為,大家都在猜。

唯一肯定的是,他認同台灣的生醫發展環境、有很棒的新藥公司,而他也認為,合作的第一步就是「互信」,因為唯有互信才能共享成功的果實。

Sommadossi幾天前來台,藥華醫藥以晚宴為他洗塵,也邀請了台灣大學醫學院若干臨床醫師參加,席間,Sommadossi對於敏感問題來者不拒,但總在思考半晌後才回答,可見其謹慎。對於台灣的生醫環境他甚表肯定,Sommadossi表示,發展產業的「生態環境」最為關鍵,而台灣目前在生醫產業生態圈的發展已逐漸成熟,不管是研發單位、醫院、企業或投資環境在亞洲地區皆處於領先的地位。

Sommadossi所創辦的Atea Pharmaceuticals,目前不僅做肝病藥物,而且憑藉完整的抗病毒平台,也會陸續開發包含登革熱、茲卡、伊波拉等病毒感染疾病,他對於華人共通疾病也極有嘗試開發新藥的意圖。

藥華醫藥共同創辦人暨策略長林國鐘說,Sommadossi博士是國際巨擘,而對於合作公司均採開放的態度。

太醫訂單透明度 看到Q2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1 02:47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太醫今年開局氣勢強,首季營收4.52億元,年增24.35%,特別是3月營收締造1.86億元的歷史新高紀錄,公司表示,現階段產能已接近滿載,客戶拉貨動能強勁,訂單透明度已看到第2季。

太醫首季營收4.52億元,年增24.35%,除2月受年假因素影響外,1月和3月營收都處在高檔態勢,尤其3月營收創歷史新高,年增達44.5%,展現強勁營運動能。公司表示,主要受惠去年庫存調整的主力日本客戶首季重啟拉貨,促使銷量較去年成長逾六成;另台灣和歐洲市場表現也相當強勁,訂單成長分別都在三成以上。

占營收比重8.5%的北美市場,客戶去年底將傷口引流產品銷售從加拿大擴大到美國,今年成長力道也將轉強。至於新興中南美洲市場方面,將持續培養經銷商爭取標案,太醫表示,由於品質不輸國際大廠,加上擁有價格優勢,對後續市場開拓相當樂觀。

成長最為迅速的大陸市場方面,目前占太醫營收比重約13%,由於客戶去年底提前拉貨,1月訂單意外衰退兩成,但3月起重啟出貨動能,公司看好後續潛力,指大陸醫材成長速度較全球整體產業成長速度快,年成長幅度達12~15%,今年特別新增福建、四川及山東等區域代理商,加速市場滲透。

太醫現階段產能利用率已接近滿載,在手訂單已看到第2季,再加上密閉式抽痰管等高階管材出貨比重增加,由於該類產品毛利高,有助獲利點火,整體營運將穩在高檔。太醫為因應後續成長,積極進行擴產計畫,預計第3季將舊廠設備移至新廠,最快2017年第1季投產,屆時產能將提升二倍,除現有管材外,也將生產新研發的第三類醫材。

法人預期,太醫受惠主力日本市場回溫,歐洲、美洲及大陸等新興市場成長強勁,今年營收將呈現雙位數成長。

類股一周/台 生技指數 跌0.55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1 02:47 經濟日報 張晟豪


台股上周五開低走高,終場上漲51.25點;OTC生技醫療指數上漲1.53點,收在171.32點,就上周表現而言,OTC生技醫療指數下跌0.55點,單周表現持平。

觀察生技醫療族群表現,上周以安克上漲13.9%最佳,邦特、東洋、德因、太醫、雙美也都有一成以上漲幅,表現亮眼。

類股一周/美 NBI指數 漲3.4%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1 02:47 經濟日報 (張晟豪)


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8日下跌30.86點,跌幅1.05%,收2,901.53點,就上周整體表現而言,NBI指數上漲96.25點,單周漲幅3.4%。觀察美國生技股上周股價走勢,bluebird bio上漲16.9%,DepoMed上漲17.8%,Ophthotech Corporation上漲9.2%,表現為佳。

產業新鮮事/新藥 浩鼎規劃臨床三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1 02:47 經濟日報 (黃文奇)

台灣浩鼎本月2日在倫敦召開的專家會議,公司表示,將以此作為未來三期臨床試驗設計方向。

浩鼎醫務長陳純誠指出,在兩天會議中,專家們檢視了OBI-822臨床試驗所有數據後深入討論,提供了多項可行的建議。

浩鼎將參考這些建議,積極展開三期臨床規劃,並配合研發策略,擬訂最合適方案,一方面也將積極準備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展開全球三期臨床試驗計畫的諮詢討論。

產業新鮮事/長照 明基醫拚行動診療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1 02:47 經濟日報 高行

明基醫搶攻長照商機,本月6日宣布與經濟部及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推動「行動超音波加值診療服務計畫」,讓使用明基醫自主研發攜帶式超音波的醫護人員,突破傳統傳統定點使用的限制,進行到宅檢查和診斷,並可隨時聯網傳輸,有助減少病患長期奔波醫院診間。此次產官學的合作計畫,是由北市立聯合醫院配合的種子醫師運用明基醫的行動超音波到府進行診斷服務,將醫療照護服務帶進病人家中,無論是醫師現場操作,或由超音波技術師現場操作傳回影像予醫師判讀,讓行動不便、重度失能或失智者,獲得適切的醫療照護。

專家觀點/資訊揭露 誠實為上策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1 02:47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整理


蘇穀祥

台灣生技產業近年有繁花、有風雨;遍地開花時受人追捧,但風雨一來,花朵飽受摧折,這些原本賞花、愛花的人們,紛紛躲避。從基亞、浩鼎事件,到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若干爭議,我認為,只要持續溝通、完整揭露,很多「誤解」其實可以避免。

我參與科技業投資超過20年、新藥領域投資六年,把握一個原則,只投資有潛力、夠透明、善溝通的公司,也因此,自生技產業受人追捧幾年來,也參與、感受跟著市場一起成長。

生技業是台灣最新興的產業,多數經營者是科學家、醫師出身,過去不一定有創辦公司的經驗。因此,不少台灣生技公司雖然積極投入研發、公司基本面也不錯,但公司治理較無制度,連帶發言系統遭遇狀況時,危機處理也就捉襟見肘。

新藥研發時間長、風險高,市場已經逐漸能接受這樣的產業生態。我認為,生技公司要避免上述「風暴」,必須先建構有系統的溝通系統,而經營者必須一定程度的授權。總而言之,一個大原則就是「誠實為上策」。 因為投資人除了評估公司基本面訊息外,公司治理的好壞對投資界而言一樣重要。我根據過去20年觀察經驗,一家公司若在治理上出了大問題,連帶都會影響企業發展的軌跡,而這樣的公司,不論多受到市場追捧,大型投資機構(包括我在內)都是敬謝不敏。事後證實,早年有不少科技公司對外訊息揭露不全,或者經營者選擇性的發布公司資訊,最後甚至面臨了下市的命運。

既然生技新藥產業不得不進入資本市場籌資,而上市櫃就不能不在這一方面下工夫。舉個例子,我投資公司之前必定要花一定的時間充分瞭解投資對象,了解後,拜訪公司經營團隊,進一步釐清公司的治理狀態。我自己設定了計算公司價值的模型,而公司治理、經營者的誠信,是計算公司價值的一個重要參數。以生技為例,即使公司有極佳的技術、很好的股東結構,但公司治理不佳、經營者誠信不足,計算出來的「風險值」提高,可能影響公司價值逾倍。

簡單的說,生技產業才剛剛在台灣冒出芽,既然要在台灣籌資,公司對法人、媒體必須友善、誠實,如果只是「報喜不報憂」,雖然短期內可能獲得不錯的評價,但時間一長露出馬腳,投資人也就會紛紛離去。

從我的經驗來看,一家會「藏」不好資訊的公司,通常「人治」的成分極高;其次,公司發展不順時關閉對外窗口,這絕對是公司經營上的大忌。尤其,不少公司在逐漸茁壯後,發言系統分層負責,此時經營者必須積極督導、有效授權,讓資訊充分揭露,這樣一來投資人即使面對壞消息也不致於恐慌,甚至有可能加碼投資。

再者,公司經營者切不可太過在意短期股價,以過去我投資科技業的經驗,部分經營者因為求好心切,而「公開為股價抱屈」,其實,我認為不僅不必要,甚至有可能引發投資人反感。經營的關鍵在基本面,只要一步一腳印、花時間扎根,妥善的跟投資人溝通,公司的價值自然會顯現。

過去我在擔任產業分析師,撰寫公司報告時,必然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因為公司經營會有起落,我寫的報告內容必然有好有壞。

過去曾遇到不少不願意見「給負面評等分析師(或媒體)」的公司,而關閉對外窗口,我認為,這比資訊揭露不全更可怕。

當然,資訊揭露要讓人「看懂」,新藥公司沒有營收卻股價高,不少人不明究理亂罵一通。其實,這中間當然有誤會,因為經營新藥公司就像是「養小孩」,小孩要等待時間長大,成材後當然就能貢獻社會、有所作為。(本文是華祥創投總經理、前科技產業分析師蘇穀祥口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