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花蓮鐵道園區 變身「762轉運站」
2015-07-27 08:01:05 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image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二館變身為「762轉運站」後,內有各種文創商品,引人注目(圖)。往昔「拘留所」已變身成廣播電台。 記者范振和/攝影
分享「花蓮既然以觀光立縣為主軸,就應該讓人帶著精緻的印象去來!」花蓮縣點子傳播公司董事長林景川最近標下花蓮縣鐵道文化園區二館,改造成「762轉運站」,藉由創意吸引觀光人潮。
林景川絞盡腦汁活化園區,後來靈光一閃,往昔東部都是0.762公尺軌距寬的輕便鐵軌,於是將園區改為「762轉運站」。鐵道文化園區二館原是鐵路局舊工務段、警務段等辦公廳舍,以前車站人來人往,是人、貨、情感的轉運,他期盼改造後,成為旅遊、藝術多面相轉運站。

鐵路局舊工務段規畫為藝術家展演空間,開發文創商品,以在地創作家為主。第一檔是在地書畫家林閒的個展《跟著鐵道去旅行》,內有火車、月台的書畫表現,融入太魯閣、東海岸等諸多在地景觀元素,鄉土又吸睛。

舊工務段內還有播放室,播放花蓮導覽影片;另一角落開設文資局讀冊站,展出系列叢書。

舊警務段變成「鐵道食堂」,重現鐵道工往昔美好的「豬油拌飯」歲月,土雞蛋、手工醬油都是在地生產,讓遊客感受當年打拚的「小確幸」氛圍。

至於「762轉運咖啡站」原是當年打鐵房,仍保有當年的火爐、煙囟等,林景川提供消費者品嘗客製化各種咖啡,甚至能「寄豆」,並擁有專屬咖啡杯,萃取費30至50元。

他說,「拘留所有兩間,一間已成『鐵道之聲』,可讓消費者一圓DJ夢,一間可讓人體驗關進拘留所的感覺。」762轉運站位於花蓮市福建街與福町路口,周一休館。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二館變身為「762轉運站」後,內有各種文創商品,引人注目。往昔「拘留所」已變身成廣播電台(圖)。 記者范振和/攝影

外牆高掛郵筒 新營「樂仙宮」保存思念
2015-07-27 08:31:04 聯合報 記者吳政修/新營報導
新營區民榮社區透過社區營造,將以往風化場所「樂仙宮」蛻變為「十二婆姐文創據點」;故事從牆上掛著郵筒及「對親人思念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開始,社區總幹事林忠信希望社區民眾誠實及勇敢態度面對這段「風月文化」。

沈姓等市民說,樂仙宮在新營存在半個世紀,民國90年歇業,是以前的歷史產物,「沒什麼可恥」;該里擁有十二婆姐傳統藝陣更值得驕傲,有必要設置文創據點。

林忠信說,早期有經濟不好的家庭將女兒賣到風化場所,行動遭到嚴厲控管,連寄信也沒辦法,只能望著遙遠的山思念親人。

他向郵局借了郵筒,掛在原樂仙宮的內牆,並請白河地政事務所地價課長蔡振峰彩繪山峰巒疊的山水畫。

他還寫了「樂仙宮讚」的藏頭詩,「樂善好施是男兒、仙人渡化非常女,宮庭出入全良人,讚聲不斷真正好。」社區民眾拍案叫絕,說「非常有意思 」,還彩繪十二婆姐的「靈癒護士、婆姐佑子」圖畫以為詮釋。

十二婆姐臉譜,有方四娘護生婆姐、董仙娘歡喜婆姐、何鶯娘智慧婆姐、彭英娘福氣婆姐等,蔡振峰將臉譜畫在原樂仙宮房間外面,自稱「我彩繪,也增加對十二婆姐的認識」。

林忠信說,雖然樂仙宮的風月文化歷史不那麼光榮,提社區營造案,是要打破居民僵化的刻板印象,不再受負面歷史牽絆;希望活化樂仙宮,讓居民以正向、健康心態走過風月場所的街巷。

手作模型展 呼喚心中的老男孩
2015-07-27 08:01:07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image
彩虹師模型協會成員來自各行各業,著迷於手作模型。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50歲的廖德建喜愛模型,組過無數飛機、坦克,還自己噴漆打造獨特機型,甚至同一款式以多種尺寸呈現。模型一個接一個做,多到難以統計總數。
模型是許多男孩的共同記憶,中部一群愛好模型的同好組成「彩虹師模型協會」,最近將蒐藏的飛機、戰艦和坦克作品一起展出,500件作品陳列在彰化市古月民俗館,展期至9月12日;3樓「國軍專區」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展期至12月31日。

協會成員施純男從事補教業,小時候收到父母送的模型飛機後,從此陷入模型世界。以前只能同一個模型一組再組,重複拿出來擦拭回味,有了經濟能力後坦克、戰艦接著做,時常熬夜手作,「投入在模型中相當紓壓」。

愛模型的老男孩來自各行各業,有牙醫師喜愛雙翼機,用釣魚線拉出翅膀。也有人自己撿拾漂流木一點一滴雕刻出飛機形體,再噴漆上色,做工繁複。

廖德建從事業務工作,常接收別人放棄不組的模型。他說,早期波斯灣戰爭爆發時,戰機、坦克模型賣到缺貨,後來卡通「爆走兄弟」盛行,軌道車模型也一度流行。廖為了紀念八八風災的救難英雄,組裝當時出勤墜機的空勤總隊UH-1H直升機,不同時期的模型為當時的社會氛圍留下記憶。

流浪盆栽找家 里長開植物銀行
2015-07-27 08:01:09 聯合報 記者邱奕寧/台北報導

image
金庫滿綠意 中正區幸市里長林禎吉創植物銀行,收容路邊被「遺棄」的盆景並開放民眾「領養」,至今送出上百個盆栽。 記者邱奕寧/攝影
分享公司行號開幕、喬遷都常收各式各樣盆栽,都上班族沒時間照顧,丟掉又似乎太可惜,為了幫這些盆栽找到「第二春」,北市中正區幸市里長林禎吉創「植物銀行」,專門收容里內公司行號丟棄的盆栽,巧手整理後再開放民眾「領養」。
林禎吉笑著表示,植物銀行成立至今,已經送出超過百株植物,還有民眾自外地遠道而來「尋寶」。林禎吉更因為「綠手指」於本月初獲頒績優里長。

林禎吉表示,里內很多公司行號,開幕或喬遷時總收到大量的招財樹、金錢樹,但這些植物卻不一定被妥善照顧,愛樹的自己覺得可惜,乾脆自行在外學習園藝課程,招募一批綠手指志工,專門照顧這批被遺棄的盆栽。


林禎吉說,盆栽來源除了是公司行號丟棄外,還有很多是原先被視為「路霸」的盆栽,但其實若有好好照顧就是「盆栽」;一旦沒用心培育,奄奄一息的外型就成了民眾口中的「路霸」。

林禎吉表示,如今植物銀行開辦超過5年,附近居民已有默契,有些人搬家會把帶不走的植栽送到植物銀行,有些人想要美化家門,也會到植物銀行找尋合適的盆栽。

為了歸廣理念,未來也將不定期開辦綠美化導覽,帶著里民與外地居民認識幸市里的綠化成果。

兩把吉他環島 哥倆好賣藝換宿
2015-07-27 06:57:15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

image
宜蘭大學葉宗鑫(右)及鄭洧騏暑假期間環島彈唱,壯遊台灣。 圖/宜蘭大學提供
分享宜蘭大學學生葉宗鑫、鄭洧騏,這個月中旬帶著兩把吉他彈唱環島,沿途以賣藝換宿,分享兩人對音樂的熱情,也壯遊台灣,認識腳下的這片土地,預計月底回到宜蘭,並將捐出5%彈唱所得給宜蘭家扶。
葉宗鑫和鄭洧騏分別就讀宜大食品系與經管系,兩人都喜歡音樂。鄭洧騏大二時修習「宜蘭歷史踏查」通識課程,隨指導老師陳復走遍孔廟、昭應宮、碧霞宮與宜蘭設治紀念館等地點踏查,啟發他深入探索台灣的興趣,向好友葉宗鑫提議彈唱環島,認識台灣。

為了給自己更多的挑戰,兩人決定「賣藝換宿」,行前做了規畫,還製作企畫書,向民宿和景點業者說明用表演換取住宿的作法,和「彈唱環島」的想法。

本月11日兩人從宜蘭大學出發,騎機車以順時針環島,途中到夜市、景點等地表演,不少人認同他們的努力,甚至捐錢或在臉書粉絲專頁留言鼓勵。

兩人也在臉書分享心情,葉宗鑫說,在墾丁時吉他弦斷掉,但沒有樂器行可以買弦,後來遇到1位菲律賓的樂手,給了他兩條吉他弦,他用了破破的英文跟對方聊天,此時萌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觸,認真覺得環島完一定要去學英文會話;鄭洧騏說,「希望透過旅行認識更多人,開拓視野,開發自己的生命潛能」。

下學期將擔任宜大博雅教育中心主任的陳復表示,兩人壯遊寶島,正是宜大通識精神的最佳實踐,下學期還會邀請兩人在校內座談,分享彈唱環島的壯遊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