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莫迪制衡中國 印度西向
2015-05-27 03:07:56 世界日報 特約記者林君彥/專題報導
印度總理莫迪今年5月訪問中國時,在上海復旦大學演講,背後打出的圖像是印度國父甘地。 (路透)
分享印度前任國家安全顧問梅農說:「外交政策很有趣,有時候就像劇場。」他記得有位總理太喜歡討論外交政策,竟然讓一次會議花了預定時程三倍時間大話天下。莫迪顯然也樂此不疲。
身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莫迪就對其他國家展現莫大興趣,先後出訪日本、中國和英國,也主辦投資人大會。身為總理,他更是全心投入外交政策。
莫迪已經搶盡外交部長施瓦拉吉(Sushma Swaraj)的光彩。他在任內第一年就花了52天出訪美、日、德、巴西等各國。很多行程其實早就該去:上次印度總理訪問斯里蘭卡和澳洲是28年前;印度總理睽違加拿大更已長達42年。
印度外交官員賈善卡說,印度現在有志成為「領導大國、而非只是制衡國家」,因此不能再談不結盟政策。印度也希望在2020年之前在世界貿易市占率由2%增為3.5%。莫迪全力以赴。他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澳大利亞總理艾伯特都建立親善關係。他說,他上任一年已經和50位各國領袖面對面會談。
印度在兩個範圍展現堅定決心。第一即周邊近鄰。賈善卡說:「鄰國不跟你齊心,你怎麼能是領導大國?」因此印度正在推動跨境貿易和區域發電廠,在邊境增建基礎設施,放寬簽證、發放援助。上個月尼泊爾震災,印度迅速投入救災工作。
最棘手的問題是巴基斯坦。印度的策略是在未來十年與南亞區域合作協會(SAARC)合作、整合經濟,但孤立巴基斯坦。不過,目前莫迪處理宿敵的關係作法並不一貫:他去年5月歡迎巴基斯坦總理沙立夫出席他的就職典禮,可是又找個藉口取消兩國外長會議。10月間,兩國邊境發生11年來最血腥的衝突。不過印巴關係似乎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第二個重點擺在和美國及西方關係上。梅農時代,印度已經西向。莫迪上台後,西向更加明顯。這和中國的舉動有關。習近平去年訪問印度期間,中國士兵進入爭議邊界、於印度認為屬於它的喜馬拉雅地區紮營,讓號稱要確保邊境安全的莫迪大失面子。後來中國潛艦兩度前往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莫迪相當不爽。
1月間,歐巴馬訪問印度,兩國發表有關亞洲安定的共同聲明,呼籲南海的自由航行權。歐巴馬此行亦宣布兩國對民間核能電廠的了解已有突破。未來美方加強對印度能源事業投資,可望深化兩國關係。
國防是另一個合作的新領域。印度已在2014年7月宣布外資投資國內國防項目上限提高至49%。合作也有可能延伸至太空,去年9月印度太空船在美國太空總署若干協助下繞行火星。
2014年丕優調查顯示,55%印度人表示喜歡美國。原因之一是好幾百萬印度人有親友在美國居住、留學和工作。
打通「經」脈 4大改革刻不容緩
印度需要打通「經」脈,儘管數十年來管制過當、國家控制許多行業(包括銀行業),對市場的疑慮持續不退,新世紀頭幾年的印度經濟的確欣欣向榮,投資上升、增長加快。但現在它需要以更大膽的改革舒展它的經濟軀體。許多人寄望莫迪大力改革,可是即使他去年5月在國會選舉大勝,可望推動他想要的任何措施,迄今卻遲遲不見大動作。
他對經濟事務關注太小,雖然有些受人歡迎的倡議,迄今他提出的兩次年度預算案都看不出毫不含糊推動增長的跡象。他也沒有指派有改革信譽的強人出任財政部長。
莫迪本質上不是大開大闔的人,他在古吉拉特邦證明自己是個精幹的經理人,擅長執行增進投資的項目,他改善公營事業的經營。他對企業友善,但未必支持更強大的市場。他欣賞國家扮演強大角色的東亞發展模式。
觀察家達斯(Gurcharan Das)支持莫迪,寫過一本討論印度經濟改革的書。他認為,與其說莫迪是改革派,不如說他是現代化派。另一位在古吉拉特邦追隨他的親信也說:「他給政府機制通電刺激,但並沒改革它。」
莫迪上台排除了以貪瀆和優柔寡斷出名的前任政府,總體經濟條件同時大有改善,通膨大幅下降。前朝政府推出的撙節政策維繫不斷,有助於降低巨額財政赤字。2013年以來貨幣政策即由受人尊敬的央行總裁拉贊(Raghuram Rajan)掌舵。身為石油進口大國,原油價格大跌,印度受益匪淺,拉贊就說,這是「500億美元的大禮」。
因此,短期前景相當看好,比起大多數新興市場、或甚至前兩年的印度本身都更亮麗。央行降息、出口成績不佳,但拜油價低廉及進口成本下降之賜,經常帳赤字已經不再嚇人,幣值也穩定。1月份政府公布的數值顯示增長率7.5%,比近年的5至6%提升,也勝過中國。
可是其他指標並不支持此一樂觀評估。工業生產貧弱、融資和投資勉強增加、建設遲緩、就業機會新增不大,消費者需求低迷。
現在,莫迪政府將外資投資國防工業及保險業的上限提高至49%,另外亦鼓勵民間投資鐵路事業。但莫迪的動作也就只有這麼多。他採納國大黨政府的作法,只把龐大的國營事業拿一小部分私有化,目的在增加國庫收入、而非改革其所有權或經營方式。
莫迪可以出售效率不彰的印度航空公司,但他不願得罪工會;他可以拆解壟斷全國煤業的印度煤礦公司,他也按兵不動。針對經營不善、頻受政治干預的國營銀行,他也沒有動作。
莫迪恐怕即將錯失改革機會。因為再隔一、兩年,大家心思可能就轉向2019大選。
如果莫迪能夠做成一件大事,或許可以稍解批評者的聲浪。人人都認同印度需要提振製造業,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印度製造業現在對全國經濟貢獻率只有16%,比亞洲其他國家都低。政府已定出目標,要在2022年達到25%。
但是要達成目標,至少需要完成四大改革:一是鬆綁勞動法令;二是稅制改革;三是改善電力供應;四是協助廠商取得土地。即使這些改革都成功,也不保證增長加速及就業增加,因為印度商業環境是出了名的可怕。
2015-05-27 03:07:56 世界日報 特約記者林君彥/專題報導
印度總理莫迪今年5月訪問中國時,在上海復旦大學演講,背後打出的圖像是印度國父甘地。 (路透)
分享印度前任國家安全顧問梅農說:「外交政策很有趣,有時候就像劇場。」他記得有位總理太喜歡討論外交政策,竟然讓一次會議花了預定時程三倍時間大話天下。莫迪顯然也樂此不疲。
身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莫迪就對其他國家展現莫大興趣,先後出訪日本、中國和英國,也主辦投資人大會。身為總理,他更是全心投入外交政策。
莫迪已經搶盡外交部長施瓦拉吉(Sushma Swaraj)的光彩。他在任內第一年就花了52天出訪美、日、德、巴西等各國。很多行程其實早就該去:上次印度總理訪問斯里蘭卡和澳洲是28年前;印度總理睽違加拿大更已長達42年。
印度外交官員賈善卡說,印度現在有志成為「領導大國、而非只是制衡國家」,因此不能再談不結盟政策。印度也希望在2020年之前在世界貿易市占率由2%增為3.5%。莫迪全力以赴。他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澳大利亞總理艾伯特都建立親善關係。他說,他上任一年已經和50位各國領袖面對面會談。
印度在兩個範圍展現堅定決心。第一即周邊近鄰。賈善卡說:「鄰國不跟你齊心,你怎麼能是領導大國?」因此印度正在推動跨境貿易和區域發電廠,在邊境增建基礎設施,放寬簽證、發放援助。上個月尼泊爾震災,印度迅速投入救災工作。
最棘手的問題是巴基斯坦。印度的策略是在未來十年與南亞區域合作協會(SAARC)合作、整合經濟,但孤立巴基斯坦。不過,目前莫迪處理宿敵的關係作法並不一貫:他去年5月歡迎巴基斯坦總理沙立夫出席他的就職典禮,可是又找個藉口取消兩國外長會議。10月間,兩國邊境發生11年來最血腥的衝突。不過印巴關係似乎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第二個重點擺在和美國及西方關係上。梅農時代,印度已經西向。莫迪上台後,西向更加明顯。這和中國的舉動有關。習近平去年訪問印度期間,中國士兵進入爭議邊界、於印度認為屬於它的喜馬拉雅地區紮營,讓號稱要確保邊境安全的莫迪大失面子。後來中國潛艦兩度前往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莫迪相當不爽。
1月間,歐巴馬訪問印度,兩國發表有關亞洲安定的共同聲明,呼籲南海的自由航行權。歐巴馬此行亦宣布兩國對民間核能電廠的了解已有突破。未來美方加強對印度能源事業投資,可望深化兩國關係。
國防是另一個合作的新領域。印度已在2014年7月宣布外資投資國內國防項目上限提高至49%。合作也有可能延伸至太空,去年9月印度太空船在美國太空總署若干協助下繞行火星。
2014年丕優調查顯示,55%印度人表示喜歡美國。原因之一是好幾百萬印度人有親友在美國居住、留學和工作。
打通「經」脈 4大改革刻不容緩
印度需要打通「經」脈,儘管數十年來管制過當、國家控制許多行業(包括銀行業),對市場的疑慮持續不退,新世紀頭幾年的印度經濟的確欣欣向榮,投資上升、增長加快。但現在它需要以更大膽的改革舒展它的經濟軀體。許多人寄望莫迪大力改革,可是即使他去年5月在國會選舉大勝,可望推動他想要的任何措施,迄今卻遲遲不見大動作。
他對經濟事務關注太小,雖然有些受人歡迎的倡議,迄今他提出的兩次年度預算案都看不出毫不含糊推動增長的跡象。他也沒有指派有改革信譽的強人出任財政部長。
莫迪本質上不是大開大闔的人,他在古吉拉特邦證明自己是個精幹的經理人,擅長執行增進投資的項目,他改善公營事業的經營。他對企業友善,但未必支持更強大的市場。他欣賞國家扮演強大角色的東亞發展模式。
觀察家達斯(Gurcharan Das)支持莫迪,寫過一本討論印度經濟改革的書。他認為,與其說莫迪是改革派,不如說他是現代化派。另一位在古吉拉特邦追隨他的親信也說:「他給政府機制通電刺激,但並沒改革它。」
莫迪上台排除了以貪瀆和優柔寡斷出名的前任政府,總體經濟條件同時大有改善,通膨大幅下降。前朝政府推出的撙節政策維繫不斷,有助於降低巨額財政赤字。2013年以來貨幣政策即由受人尊敬的央行總裁拉贊(Raghuram Rajan)掌舵。身為石油進口大國,原油價格大跌,印度受益匪淺,拉贊就說,這是「500億美元的大禮」。
因此,短期前景相當看好,比起大多數新興市場、或甚至前兩年的印度本身都更亮麗。央行降息、出口成績不佳,但拜油價低廉及進口成本下降之賜,經常帳赤字已經不再嚇人,幣值也穩定。1月份政府公布的數值顯示增長率7.5%,比近年的5至6%提升,也勝過中國。
可是其他指標並不支持此一樂觀評估。工業生產貧弱、融資和投資勉強增加、建設遲緩、就業機會新增不大,消費者需求低迷。
現在,莫迪政府將外資投資國防工業及保險業的上限提高至49%,另外亦鼓勵民間投資鐵路事業。但莫迪的動作也就只有這麼多。他採納國大黨政府的作法,只把龐大的國營事業拿一小部分私有化,目的在增加國庫收入、而非改革其所有權或經營方式。
莫迪可以出售效率不彰的印度航空公司,但他不願得罪工會;他可以拆解壟斷全國煤業的印度煤礦公司,他也按兵不動。針對經營不善、頻受政治干預的國營銀行,他也沒有動作。
莫迪恐怕即將錯失改革機會。因為再隔一、兩年,大家心思可能就轉向2019大選。
如果莫迪能夠做成一件大事,或許可以稍解批評者的聲浪。人人都認同印度需要提振製造業,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印度製造業現在對全國經濟貢獻率只有16%,比亞洲其他國家都低。政府已定出目標,要在2022年達到25%。
但是要達成目標,至少需要完成四大改革:一是鬆綁勞動法令;二是稅制改革;三是改善電力供應;四是協助廠商取得土地。即使這些改革都成功,也不保證增長加速及就業增加,因為印度商業環境是出了名的可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