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要幫大學研發長惡補 利益迴避與技轉規範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15:07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科技部長楊弘敦 報系資料照
分享科技部長楊弘敦上任首度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在浩鼎案利益迴避爭議確實造成很大衝擊,各大學很多研發單位對《科技基本法》精神不瞭解,近期內找各大學研發長到科技部惡補利益迴避與技術轉移規範。他強調,產學合作還是要做,不會消極限縮,甚至要更大量媒合,前提是要走在規範內。
楊弘敦指出,研發能量比較大的單位包括台大、工研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其餘大學研發規模較小,技轉案也相對較少,可能對於科技基本法對利益迴避及技轉相關精神不甚了解,將以「中研院這次的風暴為個案」,重新幫所有大學研發主管「補課」,讓研發長重新檢視各校的相關規範是否有什麼缺漏,法令規範都有,什麼事能做、什麼不能做,很清楚。
重新盤點科技基本法 廣納物聯網等新事業
楊弘敦坦言,生技產業發生這種大事,難免會讓人對於產學合作卻步,但除了防弊,興利也很重要,將重新盤點科技基本法,將過去僅有針對資通訊產業的思維,轉換成廣納物聯網等新創事業。他舉例,很多新創小公司不能給鉅額技轉金,只能給股票讓研發者技術入股,學校處分這些財產時將會更加彈性,不受國有財產法限制,避免學校因為只想拿現金而低價轉移技術。
大學兼任行政職教授 可入股任主管或董事
另外,目前國立大學教授兼任行政職不能到外面兼任董事職務,楊弘敦表示,目前僅生技產業可以技術入股擔任主管或董事,未來希望能納入更多新創產業,例如遊戲軟體。
科技部表示,兼任行政職的教授就算是公務員,不能在外兼任董事進行新創事業,這樣就沒人想當大學行政,劣幣逐良幣不是好事,當然兼任董事就能領兼任薪水,這是借鏡日本作法,可以讓企業與大學研發之間更加活絡,誘因一出自然會有化學反應。
過去科技部支持很多研究計畫,但寫成論文申請專利後,經常就放在學校動也不動,楊弘敦指出,年底前要盤點所有研發成果,只要是台灣在國際上有領先地位都要提出,並主動在三大科學園區舉辦成果發表會,甚至利用工研院的平台適當揭露這些成果。
楊弘敦表示,基礎研究還是會持續支持,總統蔡英文的五大產業方向,將會以主題式的研究來支持,希望能扣緊產業發展,由學術研究支撐產業發展。
紡織、文創也可進駐科學園區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15:00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國內三大科學園區發展也遇到瓶頸!」科技部長楊弘敦坦言,目前資通訊產業除了台積電之外,想要再看到大投資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對園區成長動能來說「不是非常樂觀」,科技部將打破過去著重資通訊產業的習慣,未來科學園區也能讓紡織、文創、電影3D後製技術或遊戲軟體等企業進駐。
楊弘敦直言,科學園區發展至今確實遇到瓶頸,將會盤點所有園區內的閒置土地,或是企業已經準備建廠,但因故延後未開發的土地,並將這些土地提供給未來政府要做的「生物醫藥、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航太與亞洲矽谷」等五大領域,換言之,資通訊將不再是科學園區的第一優先。
楊弘敦表示,園區標榜服務一次到位,省去企業建廠的環評、汙水處理、申請營業登記等繁瑣的事務,既然現在資通訊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應該讓其他新創產業也有進駐科學園區的機會,沒建廠或沒蓋滿的土地都應該拿來用。
楊弘敦表示,下周要到立法院業務報告,之後將找時間走三大科學園區和廠商溝通,只要是政府要發展的五大領域,都歡迎提出進駐申請。
另外,在替代能源的研發上,楊弘敦表示,國家能源型計畫還要持續,以太陽能、風能與地熱為發展主要目標。他強調,地熱發電和沼氣發電技術都已經成熟,過去只是因為成本考量沒有發展替代能源的風氣,現在將會先研發再找商業模式讓國內廠商接手,扶植台灣綠能產業將是未來的重點。
鈺創總座:趁熱打造半導體台灣隊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14:32 聯合晚報 記者劉怡妤╱台北報導
兩大半導體封測廠日月光(2311)、矽品(2325)朝向整併共同成立控股公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結盟整併帶來領頭作用,上櫃公司鈺創(5351)總經理鄧茂松表示,近期業界確實出現整併結盟的氛圍,可望打造台灣隊。
鄧茂松指出,台灣投注50年的時間與資源培植半導體產業,即便面臨競爭對手在投注國家資源形成國家隊,卻也不能斷然放棄,因為所累積的半導體能量是台灣IT的根本,正因為不能拋棄,除了業界持續努力之外,還需要政府扮演引導的角色,讓產業能形成「台灣隊」。
台灣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嚴峻考驗,若不能提前面對因應,恐走上DRAM的後塵,而台灣DRAM在考驗來臨前也有時間進行整併,華亞科前董事長高啟全早前即一再感嘆,當初提起同行整併,卻在各自利益考量之下,錯失最好機會。
有了DRAM前車之鑑,鄧茂松表示,近期產業對於整併已不再排斥,隨著新政府上路帶來新氣象,業界逐漸已開放的態度思考「台灣隊」,不再只考量自身企業的利益,而在目前氛圍有利於整合之下,除了產業推動之外還須要政府引導,只要出現一、二件整併成功案例,即有利於台灣隊重新掌握國際舞台。
除了政府引導力量外,鄧茂松表示,工研院搭橋成立「物聯網智慧感測產業聯盟」,有利於各廠結盟合作,透過垂直與水平的串聯研發創新產品與應用,雖然今年半導體產業低迷,但仍將以過往累積的能量突破。
台虹:Q2營收看增16%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14:32 聯合晚報 記者楊雅婷/台北報導
PCB廠商定穎(6251)、台虹(8039)今日召開股東會,也同步看好景氣後市。台虹預估第2季營收可望季增16%,整體業績可望走揚到第3季;定穎今年的車用產品占營收比重可望再攀高,有機會達15%到20%,至於全年業績會比去年好,將力拚重回獲利軌道。
台虹通過每股配發2.2元股利,包括2元現金股息及0.2元股票股利,隨著第2季工作天數逐漸恢復正常,預估第2季合併營收可望達24億元到29億元,季增約16%,有機會超越26.7億元,挑戰歷年同期新高,單季合併毛利率因稼動率提升,可望回升到20%左右,而全年電子材料業績還是可以逐季走揚到第3季。
台虹去年毛利為21.64億元,合併毛利率21.08%,稅前盈餘8.67億元,稅後盈餘7.29億元,每股盈餘3.61元。今年第1季合併毛利率18.97%,營業利益率約9.5%,稅後盈餘1.11億元,季減9.1%,每股盈餘0.6元。
定穎股東會通過不配發股息,董事長黃銘宏表示,公司汽車板在2015年平穩成長,占營收比重已從2014年的10%提升至16%,並成功打入日本車廠供應鏈,以及跨入安全防護產品,隨著產品佈局發酵,今年車用產品占營收比重可望再攀高,有機會達15%到20%。
定穎第1季合併營收為27.68億元,營業毛利為2.91億元,合併毛利率為10.52%,稅後盈餘為348萬元,每股盈餘為0.01元,連續3季呈現獲利。該公司表示,公司業績已經在去年下半年逐漸恢復正常,今年在車用板、穿戴式裝置、儲存裝置與伺服器等出貨穩定成長下,業績會比去年好,將力拚重回獲利軌道。
立積敲定1.45元股利 盛群配息3.57元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14:32 聯合晚報 記者張家瑋/台北報導
射頻IC立積(4968)及MCU盛群(6202)今日股東會順利通過盈餘分配案及董事改選,立積將配發0.45元現金股利和1元股票股利,盛群則配發3.57元現金股利。
立積股東會順利通過去年財報,營收17.16億元,毛利率33%,稅後淨利1.45億元,每股稅後淨利3.26元。改選董事名單包括:現任董事長馬代駿、總經理王是琦、原董事JUINE-KAI TSANG及新加入的王青華,獨立董事維持溫志宏、陳清霖和新加入的張江林;監察人分別為謝詠芬、盧文祥及項嵩仁。
盛群通過104年度財報營收39.68億元,稅後淨利8.07億,每股稅後淨利3.57元。改選新任董事包括:現任董事長吳啟勇、現任總經理高國棟、張治、林正鋒、李佩縈、王仁宗,及3席獨立董事邢智田、呂正樂、郭泰豪。
立積董事長馬代駿表示,今年將更深耕市場,可望持續拉高市占率。盛群總經理高國棟指出,,今年將再接再厲更積極開發新產品應用,重點放在RF無線產品、8位元MCU及等。
台積7奈米 奪全球第一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03:10 經濟日報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劉德音昨(26)日在年度技術論壇表示,台積電7奈米製程將於明年第1季完成技術認證,時程超越英特爾與三星兩大勁敵,獨步全球。
台積電與英特爾、三星的先進製程競賽如火如荼,尤其台積電與三星製程良率之爭,是承接蘋果處理器訂單的關鍵。台積電年度技術論壇是客戶、供應鏈與外資評斷公司競爭力的重要活動。
外界解讀,劉德音昨天主持技術論壇,公開宣示台積電7奈米獨步全球,等於向各界說明「台積電未來接單安啦!」台積電幕僚補充,依照試產時程往後推算,台積電7奈米可於2018年邁入量產,成為全球第一家以7奈米提供晶片代工的晶圓廠。台積電7奈米在短短四個季度內就可量產,將再寫下台積電先進製程最快推進的歷史紀錄,成功締造在先進製程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法人預測,以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的推進表現,市值應該逐步超越英特爾,有望成為全球半導體業當中,技術與市值兩大指標都居冠的業者。台積電目前市值約4兆元,英特爾市值約1,49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8兆元。
昨天參與技術論壇的半導體業者透露,台積電在10奈米製程就已超車英特爾,預料將取得蘋果新世代A11處理器,同時也獲聯發科、賽靈思等客戶導入。
台積電對7奈米製程把握度提高,讓更多的晶片廠決定從16奈米跳過10奈米直接切入7奈米製程,產品包括原本打算與英特爾較勁的安謀(ARM)伺服器晶片,甚至連高通等大客戶也回流,讓台積電信心十足,加快量產。
劉德音表示,台積電16奈米製程技術去年第3季量產出貨,是台積電史上發展最快的世代製程。10奈米方面,台積電正緊鑼密鼓開發,已有客戶完成設計定案,預計2017年量產。
7奈米製程方面,劉德音表示,目前在128Mb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良率已達40%以上,台積電將會是業界首家通過7奈米製程技術認證的廠商,明年第1季完成技術認證。
台積電昨天股價收當日最高價155元、上漲0.5元,走勢比大盤強勁;ADR早盤小漲0.3%。
台積:無人車、VR改變未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04:54 經濟日報 記者簡永祥、張家瑋/台北報導
台積電共同執行長暨總經理劉德音昨(26)日表示,智慧車、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感測與體感晶片、智慧穿戴將改變未來人類生活,尤其看好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帶來的無人車世界,將是人類技術一大突破。
他強調,如果未來的車子因為ADAS,達到可以無人駕駛,將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不僅殘障人士在交通上不會是大問題,甚至也將改變人類都市生活,省去很多塞車困擾。
劉德音以目前全球每年花在汽車保險的支出金額高達6,710億美元,是全球半導體營收一倍金額為例,說明無人車為人類帶來的改變。他強調,若未來汽車不會相撞,將可省下龐大的汽車保險支出,並豐富人類的生活經驗,甚至Uber汽車可以全改由無人車提供服務。
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方面,雖然目前仍僅停留在遊戲或導覽等應用,但愈來愈多功能將會加入。
他說,台積電的AR工程師認為,未來AR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須工具,不僅會取代個人電腦,也會取代智慧手機,成為人和人互動的重要載具,可預見很快的未來,「低頭族」將消失。
此外,物聯網應用日益發達,體感與感測晶片的需求也會增加,甚至無所不在。
智慧穿戴方面,劉德音看好未來逐步導入在醫院監控各事醫療檢測和用藥等領域的商機,以取代醫院得花費昂貴費用在檢驗設備,尤其有大數據提供支持,並由高速運算系統提供分析,人類未來將可透過基因檢測,預測個人可能發生的疾病。
劉德音是在台積電昨天的年度技術論壇上,發表上述看法。台積電對新應用趨勢的看法,向來是科技業判別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業界認為,劉德音昨天釋出的四大應用與技術,可望成為科技業的「新顯學」。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台積﹒無人車﹒智慧穿戴﹒虛擬實境
台積看好…IET、凌陽、原相 跟著旺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04:54 經濟日報 本報綜合報導
台積電共同執行長暨總經理劉德音看好智慧車、感測晶片、VR/AR及穿戴裝置等四大應用,F-IET(英特磊)、凌陽、原相、啟碁、義隆、鈺創等台廠在上述領域各有布局,可望跟著往前衝。
汽車導入ADAS(先進輔助駕駛系統)成趨勢,IC設計商凌陽已開發自家的ADAS晶片向車廠問路,旗下芯鼎也供應ADAS晶片和魚眼校正相關晶片。啟碁則積極切入車聯網市場,可望成為台灣第一家出貨「V2V」(車對車)系統的業者。
F-IET切入ADAS關鍵的防撞雷達用零組件材料,該公司首季營收創歷年同期新高,便是受惠於砷化鎵與磷化銦磊晶片的需求。砷化鎵主要產品pHEMT銷售集中在非行動裝置與汽車防撞雷達應用,汽車防撞在第1季快速成長,比去年同期倍增,預估第2季還會成長。
由於全球VR市場逐漸起步,F-IET也將維持高效率、高良率的磊晶生產,加強對高端產品如面射型雷射產品的開拓。
感測晶片廠原相除以感測器切入倒車影像系統等車用市場外,感測晶片還可廣泛應用在穿戴裝置、安防、醫療等領域,是本季和下半年的成長動能。
鴻海子公司 178億收購電子白板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03:10 聯合報 記者尹慧中/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鴻海積極擴展新事業,昨天公告擬由子公司Foxconn Singapore與策略投資者以每股4.5美元、百分之百公開收購在那斯達克掛牌的電子互動白板商SMART Technologies(SMT)股權。
以SMT在外流通股數逾一點二億股換算,鴻海與策略夥伴將斥資逾五點四八億美元(逾新台幣一七八億元)收購SMT。鴻海表示,該收購案為集團多元布局發展新事業,帶來新成長動能。
市場分析,這項收購案呼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前提到,該集團「向上走」實現硬軟整合,在「互聯網+八大生活」中,融合智慧數據讓用戶享有更好的工作、教育、娛樂、家庭與社交、安全、健康與醫療、財產交易採購、環保與交通等生活品質的架構。
SMT去年因營運管理不佳處於虧損,昨開盤每股價格跌至四點四美元,跌幅逾百分之十點三,早盤一度彈升至四點四九美元,鴻海與策略夥伴幾乎以接近市價收購。
鴻海指出,預計待SMT在七月股東會同意收購案後,兩個月內完成公開收購。未來收購完成,旗下Foxconn Singapore將持有約三分之二股權;策略投資者將持有約三分之一。鴻海強調,相關進度與細節屆時將依法令規定公告。
SMT員工數近八百人,是一家創新互動觸動科技與軟體的企業,也是全球知名電子互動式白板商,主要透過經銷管道將電子白板銷售予教育與企業客戶。
該公司提供大尺寸電子白板應用、軟體與教學服務,應用於學校及全球的工作場所,在學習和工作經歷中促進高互動、參與及富有成效的教學技巧。
國巨旗下 智寶持股凱美逼近50%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04:54 經濟日報 記者謝佳雯/台北報導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旗下鋁質電解電容廠智寶再公告取得同業凱美持股,累計持股朝50%邁進,雙方合作態勢確立。圖為國巨董事長陳泰銘。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被動元件龍頭國巨旗下鋁質電解電容廠智寶公告,取得同業凱美股票,累計智寶已斥資約10億元買凱美股票。業界認為,智寶對凱美的股權的比重,正朝50%邁進,雙方合作態勢確立。
業界預期,在雙方已達成合作共識下,未來智寶可望持續提高對凱美持股,並達到過半,國巨集團在凱美6月16日股東會上,將取得絕對多數董監席次。
對於未來合作計畫,智寶表示,雙方溝通仍持續進行中,但目前並未打算合併。一旦智寶進入凱美董事會,將取得控制權,依規定,最快在第2季底將會開始認列凱美的投資與營運損益。
不過,因為智寶對凱美持股已逼近五成,即使雙方合計市占率仍低,智寶仍決定最快本季向公平會申報。
智寶自去年7月起陸續公告買進凱美股票,本月起持股比例正式突破四成,最近這兩天再度公告買進持股。智寶繼前天公告以每股16.64元買進之後,昨天再度公告取得凱美股票。
就昨(26)日雙方公告來看,智寶再度取得凱美持股7,582張,累計持有張數已達6萬2,998張,持股比例46.19%,距離前一次公告持股40.48%來看,持股比例上升近6個百分點。
由於智寶持續買進凱美持股,業界預期,未來對其持股應該會過半,加上凱美有多位董事已提前辭職,凱美6月16日即將召開的股東會並將改選董監事,預期智寶人馬應會進駐其董事會,並取得絕對多數席次,加速雙方整合效益。
智寶因為第1季累計對凱美持股比例達到39.77%,平均持股成本15.53元,相較於第1季底的14.6元,出現評價損失,因此認列投資評價損失約5,000萬元,造成單季整體虧損約4,000萬元,每股淨損0.67元。
第2季因工作天數恢復正常,惟終端需求偏淡,法人預期,智寶本季營收、毛利率和本業表現約與上季相當,業外部分則要視凱美股價變化而定,但影響幅度應該不會像第1季那麼大。
【記者王淑以/台北報導】國巨不斷透過轉投資壯大規模,旗下智寶持有凱美股權將超過五成,有望取得主控權。法人表示,國巨市占率不斷攀升之際,定價能力增強,也是獲利保證,凱美納入國巨集團,可謂雙贏。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國巨﹒股東會﹒毛利率
陳泰銘出手 拚整合效益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7 04:54 經濟日報 記者 謝佳雯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曾對集團旗下智寶和凱美的合作可能下註解:「就跟日月光與矽品一樣,如果不買股份,雙方很難坐下來談。」如今日矽案修成正果,智寶和凱美合作態勢也趨於確立,成為國巨集團近十年首件對外的產業整合案。
國巨集團曾於1994年至2006年進入快速購併期,但在搶進大毅失利後,轉為沉潛階段。雖然2014年由旗下晶片電阻廠旺詮併購新加坡電阻廠ASJ,不過,因為ASJ大股東之一為陳泰銘,仍具有子弟兵整合的色彩。
這次國巨集團由智寶切入尋求與同業凱美的合作空間,是在去年7月1日首度公告已累計買進凱美持股達到6%,花了近一年的時間,逐步將持股拉高到四成以上,難免給人敵意併購的感覺。
不過,在歷經大毅一役後,陳泰銘本人對於旗下的併購案更加小心翼翼,在沒有成事之前,絕口不提併購、整併等強勢字眼。但他仍強調,惟有產業整合,才能拉開與紅色供應鏈的距離,並拉近和日廠的差距。
對於智寶和凱美的未來走向,陳泰銘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曾坦言,智寶是有買一些凱美的股份再坐下來談,雙方且戰且走,這是台灣同業整併的現象,就跟日月光與矽品一樣,如果不買股份,雙方很難坐下來談。
如今連一度水火不容的日月光與矽品都能握手言和,朝控股模式整合,規模較小的智寶和凱美,要找到適當的合作方式來達到整合效益,亦可預期。
公告版位
- May 27 Fri 2016 22:05
科技產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