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正確評估大陸《新常態經濟學》
2015-05-27 01:33: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2008年9月世紀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全球都面對了持續的經濟困境──「三低一高」:經濟增長率低、利率低、物價低、流動性(貨幣量)高。不僅如此,也讓眾經濟學家深感困惑,為什麼過去一向靈光的貨幣政策竟然都不管用了。量化寬鬆,QE來、QE去,經濟卻一無起色,還得擔心過度QE將帶來的後遺症。

無奈之餘,想到了「新常態」。這個原本近年來由心理學家提出的概念被經濟學界借用了。「新常態」,對當前各國普遍的現象還算是相當貼切的描述──三低一高的現象肯定不同於以往,所以是「新」; 而且看來還會持續一段期間,所以是「常態」。儘管如此,「新常態」一詞並未能點出「真相」,也就是沒能告訴大家為什麼這樣,而且,也還可能誤導,讓大家以一種宿命論的心態,去無奈地接受及面對它。

「真相」,當然並不如此簡單。也就是說,我們總得嘗試去找到一些足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新常態的原因,然後,也才有可能產生能幫我們走出困境的思維,這即是所謂的《新常態經濟學》。《新常態經濟學》至少包括兩個部分,一、診斷出導致「新常態」現象的根本原因;二、評估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探尋能走出「新常態」困境的新的政策。

第一部分,總的來講,「新常態」已被一些有洞察力的經濟學家判斷為就是一種「長期增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它完全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周期性衰退,所以傳統的刺激政策起不了作用。從根源上說,導致「長期增長停滯」的原因主要有三,普遍存在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國家:1、人口老化;2、貧富差距惡化;3、大泡沫破滅之後的一個冗長的「去泡沬化」過程(去槓桿、去負債、去福利)。這三個「化」,本質上均為長期問題,但都對需求造成巨大殺傷力,也就是說,需求被嚴重弱化。這就解釋了何以各國一再開水龍頭放水(釋出大量流動性),卻始終進不了實體經濟,只在各資產市場(股、房、債、匯市)輪流打轉的緣故。

那又該怎麼辦呢?這是《新常態經濟學》的第二部分。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以中國為例, 就增長潛力而言,過去35年(1979~2014年),中國所以能實現年均增長率9.8%的佳績,主要來自四個紅利:外需紅利(全球化市場)、人口紅利(勞力)、改革紅利、透支「紅利」。盱衡當前形勢,展望未來,面對「長期增長停滯」,外需市場沒了;人口老化,勞力紅利沒了。只剩一個,改革。所以,大陸李克強總理說,「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關鍵是,改革要從哪裡著力?

其實,中國經濟長期的前景,也就是增長潛力並不悲觀。就需求面來講,全球外需市場固然疲弱,但如果有核心競爭力就不怕。核心競爭力來自更好的技術、更大的創新,它跟教育資源、研發資源的分配結構有關,也跟國企的體制改革有關;至於內需,中國有13億人口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只要政策對了,內需自然湧現;中國還有一個最獨特的「亞需」(具體表現在「一帶一路」大戰略上)。在供給面,勞力之外,中國有眾多高素質的腦力,而且就算一般勞力,也還存在著大量人求事、事求人的結構矛盾現象。這一切,只要改革,改對了路,潛力就釋放出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改革,針對的都是一些長期性的、結構性的問題,跟一般常見的用來作短期調控的貨幣及財政政策無太大直接關聯。所以,《新常態經濟學》本質上是《長期經濟學》及《結構經濟學》的概念,值得經濟學家再深入探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