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第三勢力為何需要攀附民進黨?
2015-05-29 02:05:5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太陽花學運。 報系資料照
分享受太陽花學運激勵,新世代參與二○一六立委選舉出現一波熱潮,是可喜現象。然而,觀察所謂「第三勢力」與民進黨最近在爭取區域立委提名上的齟齬頻仍,不僅反映了「第三勢力」本身的角色定位曖昧,也使得台灣政黨政治與街頭政治間幻影式的呼應關係,大幅曝光。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日前說出「混帳」、「愚蠢」之重話,痛責民進黨不肯在立委選區協調上作出讓步,認為應該各讓出十席參選空間給「時代力量」和「社民黨」兩個第三勢力政黨成員。此外,幾位有意參選的學者也相繼抨擊民進黨,有人指責蔡英文承諾「徵召」他參選,最後卻仍要和民進黨員「比民調」;另有人則放話,民進黨若拒絕與其「協調」,他們就要與蔡英文「切割」云云。
這些雜音,在在反映出第三勢力對民進黨態度的不滿;但更耐人尋味的則是:為什麼第三勢力或學者名嘴參政,卻需要仰賴民進黨的「禮讓」?再試問:如果是貨真價實的「第三」勢力,何以急著與民進黨「協調」與「整合」?
其中原因很簡單:太陽花學運中的第三勢力,和選舉政治中的民進黨,其實原本就是「表」和「裡」的關係。親綠人士和奉林義雄為精神領袖的學運主導者,藉著「反服貿」的議題,打著「公民運動」的旗幟,成功地在街頭把馬政府弄得灰頭土臉,並協助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取得大勝;現在,他們要求論功行賞,似乎也是理直氣壯的事。問題是,儘管蔡英文和民進黨皆大大受益於太陽花學運的氣場,但回到現實政治,各個地區都有既定的綠營人士在長期經營,硬要誰讓出選區、退出選舉,談何容易?
進一步看,「第三勢力」一詞,本身即充滿了曖昧與誤導。社會大眾原本期待的「第三勢力」,是希望台灣能在「藍」和「綠」之間撐開新的政治空間,所謂「第三」,不僅要有別於藍綠,更要能超越藍綠的對峙。然而,現在「第三勢力」一詞卻被置換了內容,專門被綠營及林義雄和其追隨者用來指稱新成立的「時代力量」和「社民黨」兩黨。而這兩個政黨,如果只能依附在民進黨腳下,靠著綠營的禮讓或協助才能取得國會席次,就算掛著不同的政黨旗幟,民眾如何知道他們真正的立場和角色為何?又如何知道他們不會成為民進黨的附庸?
在藍綠對峙拖累民主政治下,台灣確實需要新的政治力量出現,以翻轉目前兩黨的杯葛及惡鬥現象。但是,如果所謂「第三勢力」,卻變成兩個攀附於綠營的親綠小黨的代名詞,他們以支持蔡英文的總統大選,用來交換民進黨在立委選舉的退讓和卵翼;這對選民而言,當然構成嚴重的誤導,對於化解藍綠對峙也毫無助益。就理念和戰略而言,「時代力量」和「社民黨」兩黨之間確實存在若干差異;其中,時代力量的現實性和行動感更強一些,社民黨的左翼色彩和理想性更高一些,這也是兩黨無法整合為單一政黨的主要原因。但若要追問本質,稱他們為「二點五勢力」或許更名副其實,因為兩黨均難謂獨立的「第三勢力」。
事實上,去年此時,柯文哲也是打著第三勢力的旗號參選,以「白色力量」自詡。但他上任半年至今,卻將全副精力用在清算前朝,幾乎忘了市政建樹;也因此,「第三勢力」的光環被消耗得很快。這點,也正是台灣民主政治中一直無法消除的幻影:人們把「公民運動」吹捧上天,卻因為政治標籤的混淆和欺罔,而把期望寄放在一個虛而不實的「救世主」身上,甘願供其驅遣;直到最後期待幻滅,人們才會發現是自己愚弄了自己。
眼看形勢大好,民進黨對「時代力量」、「社民黨」或親綠人士參選表現得不願相讓,其實可以理解,現實政治本來就遵循利益至上原則。事實上,民進黨也看穿,林義雄其實無力整合他手中的兩個年輕小黨;相形之下,林義雄用粗魯的方式要求綠營禮讓第三勢力,就顯得失態和無理。原因是,缺乏自主能量和獨立定位的政黨,就算能攀附他黨進入國會,充其量只能扮演搖旗角色。那麼,標榜「第三勢力」,會不會太自我膨脹了?
2015-05-29 02:05:5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太陽花學運。 報系資料照
分享受太陽花學運激勵,新世代參與二○一六立委選舉出現一波熱潮,是可喜現象。然而,觀察所謂「第三勢力」與民進黨最近在爭取區域立委提名上的齟齬頻仍,不僅反映了「第三勢力」本身的角色定位曖昧,也使得台灣政黨政治與街頭政治間幻影式的呼應關係,大幅曝光。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日前說出「混帳」、「愚蠢」之重話,痛責民進黨不肯在立委選區協調上作出讓步,認為應該各讓出十席參選空間給「時代力量」和「社民黨」兩個第三勢力政黨成員。此外,幾位有意參選的學者也相繼抨擊民進黨,有人指責蔡英文承諾「徵召」他參選,最後卻仍要和民進黨員「比民調」;另有人則放話,民進黨若拒絕與其「協調」,他們就要與蔡英文「切割」云云。
這些雜音,在在反映出第三勢力對民進黨態度的不滿;但更耐人尋味的則是:為什麼第三勢力或學者名嘴參政,卻需要仰賴民進黨的「禮讓」?再試問:如果是貨真價實的「第三」勢力,何以急著與民進黨「協調」與「整合」?
其中原因很簡單:太陽花學運中的第三勢力,和選舉政治中的民進黨,其實原本就是「表」和「裡」的關係。親綠人士和奉林義雄為精神領袖的學運主導者,藉著「反服貿」的議題,打著「公民運動」的旗幟,成功地在街頭把馬政府弄得灰頭土臉,並協助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取得大勝;現在,他們要求論功行賞,似乎也是理直氣壯的事。問題是,儘管蔡英文和民進黨皆大大受益於太陽花學運的氣場,但回到現實政治,各個地區都有既定的綠營人士在長期經營,硬要誰讓出選區、退出選舉,談何容易?
進一步看,「第三勢力」一詞,本身即充滿了曖昧與誤導。社會大眾原本期待的「第三勢力」,是希望台灣能在「藍」和「綠」之間撐開新的政治空間,所謂「第三」,不僅要有別於藍綠,更要能超越藍綠的對峙。然而,現在「第三勢力」一詞卻被置換了內容,專門被綠營及林義雄和其追隨者用來指稱新成立的「時代力量」和「社民黨」兩黨。而這兩個政黨,如果只能依附在民進黨腳下,靠著綠營的禮讓或協助才能取得國會席次,就算掛著不同的政黨旗幟,民眾如何知道他們真正的立場和角色為何?又如何知道他們不會成為民進黨的附庸?
在藍綠對峙拖累民主政治下,台灣確實需要新的政治力量出現,以翻轉目前兩黨的杯葛及惡鬥現象。但是,如果所謂「第三勢力」,卻變成兩個攀附於綠營的親綠小黨的代名詞,他們以支持蔡英文的總統大選,用來交換民進黨在立委選舉的退讓和卵翼;這對選民而言,當然構成嚴重的誤導,對於化解藍綠對峙也毫無助益。就理念和戰略而言,「時代力量」和「社民黨」兩黨之間確實存在若干差異;其中,時代力量的現實性和行動感更強一些,社民黨的左翼色彩和理想性更高一些,這也是兩黨無法整合為單一政黨的主要原因。但若要追問本質,稱他們為「二點五勢力」或許更名副其實,因為兩黨均難謂獨立的「第三勢力」。
事實上,去年此時,柯文哲也是打著第三勢力的旗號參選,以「白色力量」自詡。但他上任半年至今,卻將全副精力用在清算前朝,幾乎忘了市政建樹;也因此,「第三勢力」的光環被消耗得很快。這點,也正是台灣民主政治中一直無法消除的幻影:人們把「公民運動」吹捧上天,卻因為政治標籤的混淆和欺罔,而把期望寄放在一個虛而不實的「救世主」身上,甘願供其驅遣;直到最後期待幻滅,人們才會發現是自己愚弄了自己。
眼看形勢大好,民進黨對「時代力量」、「社民黨」或親綠人士參選表現得不願相讓,其實可以理解,現實政治本來就遵循利益至上原則。事實上,民進黨也看穿,林義雄其實無力整合他手中的兩個年輕小黨;相形之下,林義雄用粗魯的方式要求綠營禮讓第三勢力,就顯得失態和無理。原因是,缺乏自主能量和獨立定位的政黨,就算能攀附他黨進入國會,充其量只能扮演搖旗角色。那麼,標榜「第三勢力」,會不會太自我膨脹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