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程師有在成長嗎?
2015-05-29 02:05:55 聯合報 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
我們國家工程師的確不少,可是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現一件事,那就是外國有相當多的著名工程師,比方說,當初設計米格機的人,叫做米高楊、格羅維基,他們設計的戰鬥機因此就叫做米格機。還有一位設計俄國重型轟炸機的人叫做Tupolev,俄國現在很多重型轟炸機的名稱都是由Tu開頭,例如Tu180等等。再如電機方面,有好幾個線路都是用當初發明人的名字來表示對他們的尊敬。有一個線路叫做Gilbert Cell,就是為了表示對Gilbert的敬重。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外國很多工程師的地位相當高。可是我們好像沒有這種非常有名的工程師,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可以想見,這些著名工程師的成就都不是在大學念書時就已經有了,幾乎都是在職場上經由不斷地磨練,學問越來越好,所以工程師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國家現在很多高薪的工程師,工作從早上九點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大家都以此為傲,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這些工程師是沒有時間學習新學問的。我們幾乎可以說他們沒有在學問上成長,這是相當危險的事。

一個好的工程師必須廣度要夠,不要說設計重型轟炸機,就以設計一個檢驗儀器來說,總負責的工程師必須知道電路設計、機械設計、光學以及軟體。沒有一個人在大學時就精通這些學問的,所以大學畢業以後,他在某一家公司工作,就一定要慢慢地吸收很多新的知識,使他的廣度夠。

但有一點更麻煩,那就是工程師的深度也要夠。大多數的工學院學生在學期間所學的東西多少都有一知半解的現象,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可是我們國家的工業越來越需要特別的學問,比方說,半導體工程師不能只會操作儀器,最好能夠徹底懂得半導體科學,而這個過程也只能在職場上完成。

所以,不論是擴展寬度或者加重深度,工程師都必須在職場上有所成長。如果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我是非常擔心的,因為他不太可能有時間吸收新知識,也沒有時間使自己的學問深度更加好。對工程師而言,這種情況對他是不利的,因為他到了中年就發現自己在某些事情上雖然有一些經驗,可是那些技術有可能已經不太重要了,對新的技術卻又完全茫然。公司覺得這種工程師薪水高,技術有一點落伍,還不如去找一位薪水低而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因為這個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極有可能是比較新的。比方說,也許他學了很多新的程式語言,而那些年紀大的工程師可能毫無所知。也許學生知道很多電機方面新的知識,可是這些年紀大的工程師並不知道。

對公司來講,這是一大損失,這些年紀大的工程師是極有經驗的,換了一批小毛頭來做事,他們雖然知道一些新的知識,可是毫無經驗,我就不相信這些小毛頭能夠設計一架重型轟炸機。

所以不論對於工程師或公司,工程師都不可以太忙。好的公司一定要鼓勵工程師在職場上繼續成長。我在美國一家電子公司做事的時候,我的上司就強迫我到一所大學的夜間部念書。我當時去念的是量子力學,相當難的課。上司說,如果我不去念就不能加薪。很希望我們的工程師有這種機會能夠不斷地吸收新知識,也將舊知識的根基打得非常好。工業界必須知道,我們需要有經驗而學問又好的工程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