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操縱匯率 美國才是禍首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02 01: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財政部29日公布半年一度的「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將台灣、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及德國共五個貿易夥伴列入干預匯率的觀察名單,其中台灣是唯一被點名在外匯市場採取「持續且單向干預」,若一年觀察期間沒有改善,美國財長將建議總統採取懲罰措施。

事實上,去年10月下旬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外匯政策報告,已首度點名我中央銀行在尾盤進場干預新台幣匯率,要求央行增加外匯存底與市場干預的透明度。

現在美國再次點名台灣干預匯率,雖然央行官員表示和美國溝通管道順暢,會進一步向美方說明,但一年內央行若不能用實際行動化解美方的指控,恐不免升高台美間貿易摩擦,而且可能影響台灣爭取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第二輪談判的努力。

美國財政部將五個貿易夥伴列入干預匯率的觀察名單,可說是惡人先告狀,因為近年點燃全球貨幣戰的始作俑者,是美國聯準會在金融海嘯後實施三輪量化寬鬆(QE)政策,六年內共計釋出逾3兆美元資金,並導致美元對主要國家貨幣大幅貶值。而英國、日本及歐盟亦跟隨美國之後,相繼實施英、日、歐版量化寬鬆政策,造成全球資金泛濫及貨幣競貶風潮。

到2014年美國QE開始退場,並重返強勢美元政策,結果造成另一波全球資金的大挪移,並加劇全球匯市動盪。美國以非典型的強力貨幣政策來影響美元匯率走向,是人為操縱匯率的一種終極手段,相較眾多國家央行因應資金流竄而被動採取干預匯率手段,無疑是大巫小巫之別,美國可說是操縱匯率及開打全球貨幣戰的元凶禍首,以技術性理由指控其他國家操縱匯率,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台灣在五個觀察名單中,規模最小,依賴出口的程度最高,因而受近年國際景氣不振及全球貿易萎縮的衝擊最為嚴重,以致許多出口廠商強力要求央行以新台幣貶值來救出口,但大國QE掀起的金融巨浪如航空母艦進港,台灣如小船般隨巨浪上下浮沉,央行掌控匯率的能耐有限,故往往以拉尾盤方式阻升助貶,因而被美國抓到把柄,認定央行技術性犯規。

美方指控,去年央行進場干預規模平均每月達13億美元,高於前年平均9億美元,且高達75%的交易日在外匯交易時段最後一小時進場賣出台幣阻止新台幣升值;而所謂「持續單邊干預外匯市場」的標準,是在單一年度內重複性淨買匯金額超過GDP(國內生產毛額)的2%,台灣是唯一在2015年達到此標準的經濟體。惟台灣去年對美的雙邊貿易順差不到150億美元,因而未同時達到操縱匯率的三項評估指標。

嚴格來說,相較於近來日圓、韓元、人民幣等匯率的大幅波動,新台幣可說是「動態穩定」,但要化解美方壓力,未來央行在技術層面,除需讓新台幣匯率有雙向浮動的更大空間外,也需減少對市場匯率干預的次數和規模,不過,這也必然增加穩定匯率的難度,更難回應出口產業「貶值救出口」的訴求。

坦白講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央行匯率及貨幣政策很難操之在己,尤其在美方施壓後,央行的政策空間更被進一步壓縮,能夠承擔多少「救出口」及「救經濟」責任,很難樂觀以對。

所以,面對今年第1季GDP負成長0.84%,以及未來更多新的經濟變數,包括房市漸凍、陸客減少等,未來新政府要有所體認,不能再過度依賴新台幣貶值,其他部會必須分擔更多搶救GDP的責任,政策手段也必須轉移到其他更直接有效的需求面及供給面措施,才能為經濟注入新的活水,也讓央行匯率政策有更大彈性,從根本上化解操縱匯率的指控,並為台灣和全球接軌,創造更大的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