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坐風波/日本人為何不太讓座?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8 02:33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
女學生不讓座事件,引發社會討論,不過,讓座非世界標準,像日本人就不「太」讓座。 聯合報系資料照
女學生不讓座事件,引發社會討論,不過,讓座非世界標準。例如,台灣人讓座,但是日本人不「太」讓座。在台灣,讓座是美德;在日本,就不一定。也就是說,在文化上,台灣人幾乎什麼都不想,就讓座;相反地,日本人想了半天,結論是不讓座。
對日人而言,負債與報恩是同一件事。日人認為:在連貓都懂得報恩的社會裏,受恩而不報,簡直不是人,連貓都不如(在此止於文化敘述,絕無對貓族有任何不敬)。

所以,隨便讓人負債跟隨意接受別人恩情,皆非美德。特別是對「世間」外的陌生人,因為受恩「難以」償還,更極力避免。如果再跟宗教附著,更為強力。佛教雖然傳入日本一千三百年,但是日人從來不認為輪迴存在。人只有一生,沒有來世。因此諸如「來生再報」、「上輩子欠你的」,甚至「積陰德」之類,台灣人耳熟能詳的文化語言,在日本沒人聽得懂。

恩是負債,有恩必報是「義理」。日人極力避免負債,因擔心勉強自己非報恩不可。事實上在日文當中,「不願意,但是又非做不可之事」,就是「義理」。

文化人類學者班乃迪克特認為,「義理」以及日人特有的負債 報恩觀,構成了日本社會文化的核心。在《菊花與劍》中,細膩解明,歷久不衰。同時也說明了日人無從逃離組織,卻又極力強調個人的自主性;自認活在「神國」,卻又不願意接受神的支配的無限矛盾。

讓不讓座,極具文化性,甚至宗教性。在台灣,讓座不只是「道德」,同時也無限連結到宗教性的「永劫」。道德性強調「自/我」的自發性。但是,強制「他/人」自發的話,必然反道德,同時也再陷「永劫」。

讓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