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熱爆了 節能政策別虛應故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2 04:12 聯合報 管輪/教(基隆市)



近日氣候高溫不下、用電持續刷新今年新高。 記者程宜華/攝影
分享全台持續飆高溫,尖峰用電刷新紀錄,備轉容量率一.六四%,創十年新低,逼近限電警戒。儘管要求用戶節電迫在眉睫,但面對未來,節電政策卻最忌諱急就章、虛應故事。
台灣去年推節電競賽,提供廿億補助金鼓勵縣市爭取,一年下來僅六縣市省到電,整體用電量仍微幅成長。

理論上這類能源效率政策的實施初期,往往帶來反彈效應,進而阻礙節能步調。亦即,政府企圖提升用電效率的結果,整體耗電有可能不減反增,原因之一是感覺電費少了,便不覺得有需要努力節制。

當政策上鼓勵換上一台具能源效率標章的冷氣機或是換上一套LED燈具,可能首先要提防的是,反彈效應蓋過了提升的效率。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由於占上風的政治論述往往有違事實,因此真正重大的影響倒不在個別反彈效應本身,而是讓那些原本就主張能源問題沒必要或是無法解決、能源效率也無以收效者,藉以對整個節能政策做出大反彈。

當然,能源效率政策不可因此棄守。新的能源政策目標,應著眼於技術可行且在經濟上具說服力,官員尤需加強分析這些政策實際帶來的效益。此外,台灣公部門往往深陷「施工節電」的迷思。不僅在設置節電裝置和設備上傾向增加數量,接下來的使用心態更可能欠缺特別節制和追蹤成效。

最簡單有效的節電,莫過於把用不著的電器關掉。整體節電策略的首要,則在於了解能源是如何用掉的。這需要建立耗電與其使用情形的關係,並透過能源盤查,分析隨時間的變化情形,進而找出能減輕電能浪費的用戶、系統及步驟。

更新建築是高能源效率的最佳良機。若能設計得既舒適又較符合能源效率,便可望在電費上省下將近五十%。例如藉著有效的感測器,可避免讓其實只需在部分時間作動的照明與設備,廿四小時都無端開著。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讓電燈、空調等設備在空無一人的房裡開著的情形,並不稀奇;而這些設備未配合實際人數、任務或空間分配需求去開關,更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

透過能源效率及整合再生能源,以達成永續能源目標,已大致克服技術上或經濟上的障礙,真正的障礙乃在制度上、結構上及政治上。儘管實現能源轉型的困難程度不難想見,但未來成為全球競爭贏家的必要條件,也正在於藉由能源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優勢,帶動經濟發展新契機。

從長期經驗看,要改變消費大眾行為,才是一大挑戰,而提升能源效率的最有效方法,不外讓能源價格上漲;只有在有了合理價格之後,才能有效導正人們的價值認知與行為,讓整體朝向正向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