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為缺電危機 考驗政府智慧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2 04:12 聯合報 張四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終身特聘教


image
圖/季青
分享能源政策的決策制定,絕對有其政治面的考量,特別在經濟與環境目標衝突時,最終決策,勢必是由決策者盱衡利弊得失之後做的政治決策;稱其為政治決策,是因必須承擔政治責任、面對政治的考驗。
雖然如此,能源政策的決策,亦不可輕忽能源議題的經濟、社會、技術與環境的特性。

目前台灣缺電危機,並非整體發電裝置容量不足所致,而是可用的發電機組受限於歲修、故障、小修與火力機組的合約、環保等因素,無法將系統規畫的淨尖峰能力,有效轉變為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所致。

特別是核一廠一號機與核二廠二號機,因為歲修後未順利完成啟動,造成總計有一六二.一萬瓩的核能機組容量,未納入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中,接受調度。未來若出現超乎預期高溫,瞬時尖峰負載攀升,勢必嚴重衝擊台灣電力系統的供電穩定度,並使夏季尖峰缺電風險,大為提高。

台電與政府相關部門均應傾全力避免缺電風險的惡化,同時防止暫時性的缺電事件,惡化成為中長期的系統性危機。苟若如此,則不僅將阻滯綠色執政所承諾的經濟結構轉型發展路徑,並可能戕喪能源系統低碳轉型的生機,不可不慎。

對於迫在眉睫的缺電危機,本人深感憂心,擔心其所導致的後果,不僅是缺電時的經濟損失,如演變為中長期缺電的系統性風險,那麼台灣所損失的,可能是未來低碳轉型的機會,這種結果任誰也不樂見。

因此,如何讓完成歲修的核能機組,重歸基載發電之列,接受經濟與低碳的調度,同時結合台電近期推出的需求端大用戶需量競價措施,由需求端抑低電力負載,實是解決當前缺電燃眉之急的唯一良方。

此一作法,雖與反核團體的立即廢核訴求相違,但務實而言,短期內即使動員所有裝置完成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仍無法提供較高的供電可靠度保證,整體供電系統仍將處於高度脆弱狀態,而替代核能的基載發電機組,無論燃煤或燃氣,在發電燃料成本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相對較高,盱衡利弊,容許停機中的核電機組,在完成相關程序,並經原能會審查通過,確保安全無虞下,盡速恢復供電,無論由經濟、環境或能源供應安全的角度觀之,均為理性的決策。

在「解決問題」前提下,執政團隊是否可用務實、客觀與中性的立場,看待核能發電技術,容許其在屆齡除役前,發揮其穩定且低碳的供電角色,協助台灣以經濟有效的方式無縫過渡,盡早完成能源系統低碳轉型,正考驗政府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