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手儲蓄 不敢投資不敢花
2015-06-02 01:38:06 聯合報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新北市)
或許大家已警覺到最近幾點不利台灣經濟發展的訊息,包括:台灣對外出口在連五季正成長後於今年第一季轉為負成長、進口也是連二季衰退;四月份出口較去年同期大減一成多,創下五年半來單月最大減幅;四月的景氣對策信號也跌落到代表「低迷」的藍燈。

導致出口衰退的原因不一而足,如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海外市場需求下降、紅色供應鏈在地化衝擊、產業競爭力下降、匯率因素等。台灣是以出口導向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出口衰退,也為未來的經濟成長埋下隱憂;君不見,主計總處已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三.二八%,若上述情況未改善,不無下調的可能性。

筆者以為,唯有改弦易轍才能重獲轉機;即應「調結構、穩增長」,漸漸增加消費及投資的內需比重以減輕對出口的依賴。

但行政院主計處的最近預測指出,在儲蓄成長、投資動能不足的影響下,今年的儲蓄毛額及超額儲蓄分別升至新台幣六.二八兆元及二.七二兆元,超額儲蓄率更調升至十五.五二%,均創下新高。「超額儲蓄率」為一國之超額儲蓄占GNP的比率,不僅是衡量一國閒置資金,也可反映國民消費及國內投資的概況。可見除了民眾消費意願降低外,政府多年來亦未能將民間資金有效地引導至國內的公共建設投資,甚為可惜。而且高的儲蓄率亦可能發生「節儉的矛盾」,即社會大眾想儲蓄得更多,但因資金無法有效運用,導致產出減少、經濟成長衰退,最終可支配所得下降,儲蓄反而減少。

就消費而言,消費者信心的降低或許與近年來接二連三的食安風暴有關;此外,國內一波波的民生物價漲勢就讓民眾大嘆吃不消,不得不縮緊荷包。而薪資長年未調漲,也使一般受薪階級省吃儉用。誠然,政府除了監控物價外,如何讓民眾食得安心,唯有在食安方面加把勁了。另外,實質薪資提高可有效增加消費;那麼,就看大老闆願不願意加薪了。

而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財政部這幾年推動「經濟動能推升方案」,透過各地方政府的搭橋,積極媒合民間資金參與政府公共建設。同時也活化開發國有土地,引進民間資金參與投資。這些政策立意良好,但民間投資的成長似乎不如預期;政府應思索,如何在法規上或相關稅務上進一步鬆綁,才能提高投資誘因。

又台灣的主要出口國分別是中國大陸(含香港地區)、東協、美國、歐盟及日本;但出口地區及出口產品卻有過於集中的傾向,理應適度調整出口比重,如加強對於東協市場的拓展,降低對大陸的依賴,才能降低主要貿易國經濟減緩的風險。

當然,加強產業創新,提升競爭力及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亦為關鍵。大陸日前推出「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宣示將在十年內先後追趕台韓,再超越日德美;面對來勢洶洶的「紅色供應鏈」,行政院正規畫將自明年起九年內將砸四五○億元台幣,扶植我農工商界裡的中堅企業,善用大數據、物聯網與智慧機器人,晉升生產力4.0企業。若能有效地執行,台灣還是有競爭優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