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翁啟惠、李遠哲 算不算知識分子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28 02:14 聯合報 彭懷真/東海社工系副教授(台中市)



中研院長翁啟惠昨天再到立法院報告「浩鼎案」,並被動證實他與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合作的資金中,有投資到浩鼎股票,也有一些獲益。議程結束後,翁啟惠在媒體包圍下離開立院。 記者高彬原/攝影
分享剛上大學時,有位老師稱我們為「知識分子」,為此沾沾自喜。另一位老師分析,高中畢業相當於秀才,大學畢業相當於考上進士,拿到博士幾乎就是狀元郎。今年,我算是擁有「知識分子」頭銜四十年,狀元郎的身分也超過四分之一世紀,但捫心自問,真對不起「知識分子」和「博士」這兩個頭銜。
這些天都是翁啟惠與李遠哲的新聞,這兩位博士算不算是「知識分子」?從學歷與經歷看,兩人都頂尖,當然應該是。但,學歷、資歷、知名度等,不等於知識分子。

英國當代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撰寫《所謂的知識分子》,檢視非常有名的人物—盧梭、雪萊、馬克思、托爾斯泰、羅素、沙特、海明威等,分別用五個標準探討:道德、對家人朋友的態度、對自己理念的行動力、表裡一致的誠實、對暴力的態度。很可惜,每一位都在言行上背叛自己,都不誠實,都附和權力…;甚至可以說,幾乎人類惡行劣跡都在他們身上出現,私德備受爭議,對公眾事務欠缺實質關懷。這些擅長述說概念的大師,都忽略了真實的人,都宣稱自己充滿理想,都傳達崇高的價值。

我帶著此書搭飛機,在高空中閱讀對這些無數人仰望知名人物的解剖,真是不舒服。人們歌頌、學術界推崇、出版界力捧的大師,未必有較高的道德,未必對家人朋友忠貞,未必知行合一,未必誠實,往往姑息暴力,屈從於當權者。如此看來,不配擁有知識分子的頭銜。

知識分子的本質是批判及反省,但當今的學術界,批判及反省早已被細碎的學術遊戲規則所淘汰。薩伊德在《知識分子論》中慨歎:當代知識分子不再有願景,已經被拔掉批判的牙齒,淪為體制裡「製造同意」的合謀者。一旦自己掌握權力,成為既得利益者,又寄望追隨者順從。

翁啟惠與李遠哲近來引發的爭議,不只是這兩人問題而已,更是台灣學術界的悲哀。中研院在兩人的領導下,主導了多麼龐大的資源分配,做了多少影響深遠的決定,這些決定紛紛成為學術界的規則,各大學、各研究機構,乃至無數的學術人,都須遵守。學術圈人及年輕學子,也按著如此規則得學位、設法升遷、發表規格化的學術論著以求生存,誰敢批判,就沒有未來。

其實,我們應該感謝翁李兩人,他們所說所做有如解除「學術桂冠魔咒」,使頂尖人物的言行被進一步檢驗,使中研院和來自此地的學術規則被反思。如果有多一些人因此想到自己是否能名實相副做「知識分子」,就很有意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