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苑kuso風波省思 建立不完美主義的多元都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28 02:14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昔日因文林苑都更案,被迫拆屋的王家一家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爭議多時的文林苑都更案,最近終於將完工進住,原本住戶歡喜的美事一樁,卻在準政委張景森臉書kuso文林苑王家及當年抗爭人士,被各界一致批評不當發言,再度引發是否都更強拆家園及釘子戶獲利的爭議。面對這次文林苑風波,除了批判誰的是非對錯外,更應聚焦未來都更的應有作為,透過文林苑的教訓,讓台灣的都更能夠向前行。
個人曾在市府主持文林苑的爭議協商,雖然並未成功,但最終平和落幕。其中雖感受到各方的壓力與堅持,但更體會到社會各界對都市更新落實居住正義的期待。從個人過去在都市更新學習及文林苑經驗中,提出下列四點心得分享。

第一,「分配正義」是都更成功的首要關鍵。不可諱言,都更涉及龐大利益的個人財產權,其前後的權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問題核心。都更權益分配包括各樓層地主之間、地主與建商實施者、政府公共利益及地主和實施者私人利益的三種分配,其中還包括都更容積獎勵的分配等。各種權益分配必須透過專業的估價師及公開透明的審議制度,讓分配正義得以落實。

第二,建立「多元價值」,都更才能遍地開花。除都更權益分配的爭議外,更嚴重的是改善環境的不同價值觀爭議,有人喜歡拆除重建,有人只要整建維護,有人根本不想要任何改變,惟有透過「多元都更模式」,不必都要大規模的拆除重建,儘可能尊重個人價值觀,建立不完美主義信念,才能減少爭議,如此都更才可逐步推動,都市發展也才更有彈性與特色。換言之,沒有一種萬靈丹的都更模式可以適用社會多元的都更價值。目前政府只強調「公辦都更」是未來都更的主要模式,令人憂心,除了政府官僚體制可能缺乏協商效率外,大規模的拆除重建,亦可能產生更大的價值觀衝突,反而不利都更的推動。

第三,避免都更爭議,要先完成「程序正義」。文林苑的許多爭議,主要來自程序正義的認知差距,包括範圍劃設、通知送達、協商談判、房屋預售、原屋重建、政府代拆等。因此,為確保程序正義的落實,除應儘速完備相關都更條例的法制外,仍必須要有成熟的公民社會參與,這是強化人民對都更過程的了解;另外,加強建築師、估價師、律師等專業人士的協商機制平台,有助解決都更爭議的溝通與處理程序。

第四,建立「永續環境」的都更觀念。理想都更的永續環境包括:文化資產的保留、居民與鄰里關係的傳承及安全環保綠建築的都市生態等三部分。都市更新最被詬病的就是「推土機式」的改善環境,建商把老房子推成平地,蓋上新的水泥叢林高樓大廈,換另一批新的居民進住,原有鄰里關係消失,形成社會學所謂的「士紳化」現象。各地方政府應加強都市更新的相關設計審議規範,清楚計算容積獎勵的公共利益,確保都市更新的永續環境。

近年由於房地產的投資炒作,扭曲了都更本質。雖每人擁有老屋的區位及都更條件各有差異,大家都想要一坪換一坪,舊房換新房,不但不想要出錢,還希望能賺錢,如此導致都更推動的困境。然而都市更新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原本就應該自己花錢付出代價,不應該有白吃午餐的想法。政府與人民都必須認清都更不是為了讓資產增值,而是想保障居住安全,提高生活品質,留下美好的居住回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