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薛承泰/改革的迷思 迷失的改革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28 02:16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三十餘年前很幸運考取獎學金才有出國深造的機會,來到威斯康辛,那是美國著名的酪農州,社會福利做得很不錯,且麥迪遜校區被譽為美國三大美景校園之一。學校提供給研究生的宿舍,就坐落在校園中凸出湖面的一個半島(稱做老鷹高地),半島的最高點是社區活動中心,在我回國前半年,女兒在那裡念幼稚園,宛如電影的情境,就展現在眼前,至今難忘。

每當上課時間快到了,女兒從家門口沿著草地爬到小丘上面,老師站在小丘顯得又高又大,伸開兩手好似張起翅膀,將爬上來的小朋友一個個抱起來,然後小朋友高興跳進教室裡去。

一個班十五位學生、兩個老師,且學生家長須輪流擔任教學助理,事實上就是三個大人帶十五個小孩,有黑、有白、又有黃,在一起上課。學校每個月擇定一天當作「國家日」,由家長來主導,穿著「國服」帶著「國餐」來分享文化,教學方式人性化、個性化、生活化!

回國後,趕上開學日,女兒換上制服頗為興奮。正值上班尖峰,街道車水馬龍,我緊緊握著女兒的小手,和一群小孩家長跨入校門,那一刻我們更緊張了,因從來沒看過如此之人潮。當女兒說聲拜拜後跑進穿制服的人群中,不到十秒就在我眼前消失了。

久久捨不得才離開校門,耳邊傳來司令台麥克風喊集合的聲音,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一年年過去了,孩子臉上的笑容也跟著減少了,全家也被升學競爭籠罩數年。我逐漸明白,相對於西方國家,台灣教育集體化、升學化、商品化,難怪有那麼多家長高喊教改。

誠然,改革的意念源自於不同經驗與比較,讓我們看到環境與制度中的缺失。然而,人們易於擴大自己的經驗而忽略他人的苦痛;尤其是知識分子,透過自己的專業、熱誠與智慧,試圖改變環境、翻轉制度,是那麼的理直氣壯,捨我其誰?

近廿年來,台灣雖經歷不少改革,環境與制度的進步有限,社會付出的代價卻極高。君不見,不論大小選舉,候選人無不以改革者自居、以正義的守護者自持。可惜,我們很少看到針對改革環境與制度的大思維,而似乎只要批判當前主政者沒做好,質疑對手沒能力,就當做「改革」也形同「正義」!一旦勝選成為新的執政者,卻仍停留在「否定」與「敵對」,最後必然迷失了方向,也失去了人心。改革的迷思,在歷史中不斷循環。

國父孫中山在其自述中言及,十三歲隨家人到夏威夷,「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換言之,看到人家的船堅砲利,應探討其背後的知識與演變,看到腐敗立志革命,更需要步驟與方法。

很可惜,一個世紀後我們仍陷於改革的迷思中,結果往往是,改革對象沒有因改革而受益,改革者反倒成為最大的贏家!美國總統雷根上台時,組織「全國卓越教育委員會」,檢討美國當年經過一連串教改後卻產生國家平庸化的現象,該委員會最後出版「國家在危機中」一書,有一段話大致是如此說,「如果有力量企圖造成美國的平庸與競爭力的下挫,我們應可視之為戰爭行為!」以改革者自居者,應以此為戒!(作者為台大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