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願景回響/飲食教育扎根 不是立法了再談
2015-07-25 02:33:55 聯合報 林穎禎/研究人員(德國波昂)
從「呷飽未」的問候,變成見面互相叮囑「XX東西不要吃」,民眾這種對「吃了什麼」比「吃飽沒有」還關切的現象,大概是台灣食安危機中,我們唯一能感受到的正面效應。

食安意識被喚醒後,原本是廠商塞什麼就買什麼的消費者,開始計較食品加工流程,知道要注意生產來源,購物時不忘多看一眼產品標示,進而對土地、生態這類與食材生產攸關的基礎元素多了關懷,同時體認到這所有的一切經驗與教訓,應當轉化成教育的一部分,讓孩子及早建立正確的飲食概念,不能贏在起跑點,至少也不要因為偏差的飲食習慣而垮在起跑點。

日本一部《食育基本法》法案,因此變成民間倡議學習的對象。當然,食育在過去廿年已在全球成為趨勢,以教育方式扎根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不僅重要而且必要。但是細究日本「食育基本法」,其實是一部框架性的立法,也就是說描述了推動食育的目的、基本理念、政策藍圖,但並不見對何謂「食育」有法律上的定義,更遑論有具體的措施。

此種以名稱立法的方式,是日本特殊的立法模式,有近五十部各種以「基本法」為名的法案,同樣多是對國家重大政策領域之宣示,僅具形式意義,而無實質的規範。

飲食教育的扎根還有另一種經驗:歐盟農業理事會二○○八年底通過「學童水果計畫」,一四年編列的執行預算已達一億五千萬歐元。經費用於購買水果、果汁,以及分配、運送、教育文宣、評估措施。

德國為呼應這個計畫,頒布了一部僅八個條文的《學童水果法》,規定經費運用、分擔、執行的方式。而主要執行的部會為聯邦食品暨農業部和聯邦衛生部,並由教育單位及學術機構配合進行。這個計畫並與學校中的課程相結合,例如當做生物課的教材,或者在英文課中學習蔬果的英文字彙。校方並且規畫其他活動,例如在課程中加入營養教育、邀請農業工作者到校演講、農場參訪。在評估報告中也顯示,學童對這個專案有強烈的認同感,並認為這是專屬「他們」的項目,他們必須對此負責,因此學童樂於參與搬運或分配蔬果的工作。

有心推動食育,需要的應當是實際的政策措施,而不是立法了再來談。如果真的需要法源背書,我們不是有一部《食安法》?或者,還有個躺了卅幾年的「國民營養法草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