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日打通自由貿易障礙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8.23 01:32 am

兩岸服貿協議擱置在立法院,讓可望運用協議到大陸大展身手的企業心急如焚,經濟部因此提議金融業脫鉤服貿協議。究竟兩岸協議對台灣經濟效益如何?值得再回頭重新檢視。

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之後,到2013年元月完成當初協議的降到零關稅,由於完成降稅已經超過一年半,現在已經有足夠的資料,來檢視過去三年之間早收清單降稅所產生的實際效益。

首先,在早收產品降稅之後,最直接的效益就是雙方關稅的減免。依財政部關稅署公布的資料,2011到2013的三年之間,台灣對大陸出口產品的關稅減免金額分別為1.3億、5.7億與7.2億美元。今年前五個月的減免為3.2億美元。合計到今年5月為止,529項早收清單項目使我們減少的關稅支出總額為17.4美元,約合新台幣520億元。

同一期間,大陸出口到台灣的267項早收產品減稅金額為1.7億美元,約新台幣50億元。台灣的效益大約是大陸的十倍。

其次,由於關稅減免,早收項目在兩岸進出口貿易的成長率大幅增加,遠遠超過不在早收項目的成長率。依財政部關務署的資料,2011到2013年之間,台灣對大陸出口的早收項目年平均成長率為10.7%;遠遠高於非早收項目的成長率2.2%。

在進口方面,過去三年之間,台灣對大陸進口早收項目的年平均成長率為8.8%,而非早收項目則為6.4%。

第三,早收產品在大陸的市占率表現也超過非早收產品在大陸的市占率。在2010年早收清單尚未生效前,台灣整體出口到大陸的產品占大陸整體進口的8.30%,也就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上的市占率;到2013年時,此市占率下降到8.03%,也就是說,台灣產品在大陸的市占率是在逐漸下滑的。但是,早收產品的表現卻有不同,在2010年時,早收產品出口占大陸相同產品的市占率為12.15%,而到2013年時,此一市占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到12.17%,略為增加0.02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早收清單的產品項目因為免除關稅的關係,而維持住了台灣產品在大陸的市占率。

現在坊間有一種說法,認為過去三年台灣出口產品在大陸的市占率逐漸下降,表示ECFA與早收清單是沒有用的。事實上,台灣產品在大陸的市占率逐漸下降已是不可逆轉;但當台灣賣到大陸的產品得以享有免關稅的效益之後,競爭力必然提升,因而得以維持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

第四,由於台灣的農產品有很多都是自大陸進口,其中中藥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因此長期以來,兩岸農產品貿易中,台灣一直呈現逆差的狀況。

而在2010年的早收清單當中,大陸單方面開放台灣重要的農產品免關稅銷往大陸,包括石斑魚、秋刀魚、文心蘭、茶葉、柳橙等18項。在免關稅的優惠下,這18項農產品對大陸的出口快速成長,使得兩岸農產品貿易有了重大改變。早收清單實施之前的2010年,台灣在兩岸農產品貿易是逆差1.30億美元,但是2011與2012年台灣農產品的逆差就開始減少。

2013年開始,台灣農產品在兩岸貿易中第一次享有1,780萬美元的順差,而今年前六個月,台灣農產品的順差已經達到2,075萬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的順差。以此趨勢預測,在未來幾年之內,台灣農產品對大陸的順差應該還會逐漸擴大,這就是早收清單所帶來對台灣農業的最大幫助之一。

最後,必須再次指出的是,從統計數據及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看,早收清單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因為當商品減稅之後,雙方的交易一定會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可能不同,因為還會涉及其他國家是否也享有免稅的效益等等。但是無論如何,有減稅的效益一定會大於沒有減稅的效益。

兩岸協議既然對台灣整體有利,朝野政黨就認清現實,早日完成服貿協議審議,打通自由貿易的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