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戶月存5千 新店溪洲部落建家園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新北報導】
2014.08.13 09:10 pm

8867608-3512736
溪洲部落仍保留原鄉的生活模式,每天下班後,居民都會在廣場、家門前群聚聊天。
記者高宛瑜/攝影
「只想有個家!」卅多年前,來自花蓮的一群原住民北上討生活,在新店小碧潭落腳,成了都會邊緣人;部落年初決議「強迫」每戶存錢,只為一圓不再漂泊有個家的夢想。

溪洲部落建屋夢想大作戰,從今年一月開始,卅四戶居民有幾戶表明無力負擔,部落理事長鄭正文說,能存多少是多少,「大家共同走過這麼多年,未來的新家一戶都不能少!」

8867608-3512737
溪洲部落財務委員之一的王妹貞(左),每月廿日向部落逐戶收五千元。
記者高宛瑜/攝影「繳錢囉!」每月廿日在溪洲部落,都會看到部落的財務委員,挨家挨戶敲門收錢場景。強迫全部落同步儲蓄,在原鄉相當罕見。
位於新店溪畔的溪洲部落存在卅七年,約七年前政府為整頓碧潭河畔,認定部落位在河川行區屬違建,多次要強制拆除,在部落和學生等團體聲援下得以保留。

新北市府四年前決議另覓新址,興建文化園區,作為全台第一個原民社會住宅,但政策之後急轉彎,由「只租不售」轉為「只售不租」,並採三三三模式,居民必須自籌五十萬,向銀行貸款五十萬,政府補助五十萬。溪洲部落「新家」在距離原溪洲部落二百公尺高灘地,這個月一日公共設施動工,新家指日可待。溪洲部落歷經多次開會,達成「自力造屋」共識。



年初部落開會決定,每戶每月存五千元,由五名財務委員負責「催收」,收到錢就存進「重建基金」帳戶,目前已存一百多萬元。
「這是一個練習也培養責任感」,鄭正文說,溪洲的生活就是原鄉的模式,聚在一起、凝聚力強,目標是全部落都要搬到園區。

目前有六戶已表明要租屋,鄭正文說,大家收入不固定,總有幾戶會遲交,但大家的共同目標,是一起搬到新的部落。

住戶王妹貞擔任清潔員,月薪約兩萬五千元,每月得拿出五分之一薪水儲蓄。她說,雖然「有點緊」,但省一點還可以負擔。

但新北市議員夷將‧拔路兒則頗憂心,因至今仍沒有一家銀行,願貸款給族人,若貸款下來了,居民繳不出貸款怎麼辦?

溪洲部落後援會說,希望市府能採「混合模式」,部分居民出資自建、無力負擔者則由政府造屋,居民承租。

閱讀秘書/花蓮阿美族 落腳碧潭旁
溪洲部落是一九七七年花蓮阿美族人張英雄到都市工作,發現新店溪畔溪洲路底有塊荒地,在此建立部落,和捷運小碧潭站相望。

部落有卅四戶、約一百八十人,他們自行造屋遷移到此,現已發展到第三代,每年舉辦豐年祭等文化活動。

二○○五年起,政府為整頓碧潭河畔,認定部落位於河川行水區屬違建,公告拆除。

為「爭取一個家」,部落組自救會,學生和社會團體聲援,促政策轉向,決議將部落附近國有地規畫為「溪洲阿美族生活文化園區」。


8867608-3512738

部落圓夢/各界聲援 陪部落走下去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新北市報導】
2014.08.13 03:21 am

溪洲部落在磨難中成長,幸好有大學生、社會團體長期扶植他們,開辦課後輔導班,為族人量血壓,關心他們健康,為部落注入新的方向和能量,陪伴部落走下去。

崇光社大四年前投入溪洲部落,開啟「課後扶植計畫」,主秘吳治香說,他們將心力放在部落孩子身上,即使他們不想讀書,社大也請老師來教手工藝、舞蹈等,曾有兩年,派專車到部落接送孩子到社大,為提高參與率還供餐。

但一開始居民不踴躍,他們一度萌生退意,但最後部落被他們的滿腔熱血融化,他們最想做的,是讓部落越來越多孩子能讀大學。

台大城鄉所畢業的于欣可,六年前開始聲援溪洲部落,即使畢業多年,他還是常往部落跑。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學生吳金鏞、趙慧琳等人熱心參與溪洲阿美族文化園區的設計案。

「你不要畢業,這樣你就會一直來看我們」,居民向正在攻讀博士班的吳金鏞撒嬌,吳金鏞感觸很深,于欣可說,溪洲部落抗爭那麼久從沒喊過要放棄,族人的凝聚力感人。

他和吳金鏞在社大開課,講述溪洲部落的生命史,也帶大學生營隊,到部落參訪,讓更多人接觸、認識溪洲部落。

中生代的溪洲部落族人張祖淼說,自己從國中就去工地打工,他希望下一代能改變生活,所以都強迫孩子去課輔。

耕莘醫院注意到溪洲部落缺乏醫療資源協助,清查健保欠費,發現近六十名居民欠費共一百多萬元,健保卡被鎖卡,醫院和健保局協議,以善款和愛心基金支應,至今已補助廿三人、解決了卅萬元的欠費、讓他們恢復健保身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