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社論/誰民主誰獨裁,人民自有春秋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1-14 23:3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蔣經國逝世三十周年,國民黨擴大紀念,前主席馬英九出席緬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蔣經國逝世三十周年,國民黨擴大紀念,前主席馬英九出席緬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蔣經國逝世三十周年,國民黨擴大紀念,曾在其統治下繫獄的施明德譏諷說:不肖的子孫欲藉紀念獨裁者,獲得權力與選票。略加審視即可發現,此話不僅充滿偏見與矛盾,更完全抽乾了歷史。事實上,迄今仍有過半人民認為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最大,這豈是施明德或民進黨可以一語抹殺!
台灣已是民主化社會,說紀念獨裁者可以取得選票與權力,此話不通。難道施明德以為獨裁仍有巨大票房,還要勞他出言阻攔?再說,將「獨裁者」當成蔣經國的標籤,卻無視他在台灣的諸多建樹,以及他在人生最後階段所完成的政治跨越,都顯得褊狹,太流於私人好惡。

蔣經國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辭世,他在生前最後一年,卻完成了台灣政治上多件最重要的工程:一九八七年七月宣布解嚴,同時開放黨禁與報禁,也開放外匯管制,十一月開放大陸老兵返鄉探親。在人類歷史上,能自我放下權力還政於民者寥寥可數,蔣經國卻在冷戰依然籠罩的時代毅然打開種種管制的枷鎖,以自我超越幫助台灣走向民主超越。這樣的作為,豈是一個「獨裁者」標籤所能框限?

施明德和民進黨將這段民主化歷史裁掉,稱蔣經國為獨裁者,除了刻意醜化,無非是要將民主光環據為己有。事實上,台灣民主的歷史現場,當然不是只有一位「英明睿智」的領導人,也不是只有一群在街頭衝撞的革命家,或是一群在報章宣揚民主的鬥士,還包括了廣大的社會大眾在這些推擠拉扯過程的參與和思考。坐擁大權的蔣經國,最後選擇放下權力迎接民主,以開放探親化解兩岸鄉愁,鋪平了民主的坦途,也化解了兩岸的兵戎之災。今天,蔡英文在政治上大權獨攬,踐踏民主紅線,又將兩岸由和平帶向衝突;兩相對照,誰高誰低,民眾會看不出來嗎?

撇開政治不談,一般民眾懷念蔣經國,更主要的原因是感念在他任內將台灣經濟從貧乏帶向了繁榮,這是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著眼。蔣經國從閣揆到總統的十六年主政期,台灣經濟成長率平均高達九.五%,其間歷經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台灣卻藉著「進口替代」的工業發展策略創造了小龍的「經濟奇蹟」,完成開發中國家的華麗轉身。民進黨今天揮霍的,正是前人種樹的成果。

尤其,蔣經國時期推動的「十大建設」,藉由公共投資擴大內需,不僅使台灣度過石油危機,並徹底改變了台灣基建落後的體質。與此同時,他任內又規畫了新竹科學園區,以半導體產業跨入全球最前沿領域,成為台灣亮麗的招牌。必須一提的是,除了蔣經國本人的視野和魄力,當時他所任命的行政團隊都具有專業的瞻矚和無私的心志,才能完成這些奠基工程。反觀今天的蔡政府,對內是民進黨派系攻伐,對外則打擊在野黨不遺餘力;如此充滿私心,如何奢談國家社會的共同願景?

從陳水扁八年執政到蔡英文的一年餘,都是在政治上放盡煙火,卻在經濟上一籌莫展。陳水扁成為身敗名裂的貪腐總統,蔡英文則以文青的語言催眠民眾,國家卻在徬徨中停滯不前。在民進黨的辭典中,彷彿從來沒有經濟與民生,只有民主、改革、正義等堂皇口號,台灣的歷史不僅遭到切割與壓榨,只剩下民進黨的台獨史觀。也因此,蔣經國留給台灣的豐碩成果,在綠營眼裡竟只剩下「獨裁」二字。所幸,多數的台灣人並不像政治人物那麼心存私念,他們對自己親歷的台灣社會變化起伏感受深切,誰有功、誰有過,人們不會錯認。

今昔三十年對照,歷史評價一目了然。蔣經國在小吃店裡談笑風生,在石油危機中惦念庶民的生計;蔡英文則在拒馬背後危懼不安,卻一心為民進黨擴權修法。誰民主誰獨裁,人民心中自有春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