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04 04:3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自當選後,就靠著一連串的威脅利誘,推展他的「美國優先」政策,舉凡廣推基礎建設、要對企業減稅,或是威脅開徵邊境稅等。這些有理抑或無理的做法,為的就是要讓更多企業回流,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實踐他理想中的「買美國貨、雇美國人」。

川普就任前,已有不少跨國企業宣布將擴大在美投資,如通用汽車、沃爾瑪與拜耳等。另外,像是日本軟體銀行的孫正義、阿里巴巴的馬雲,也有響應之舉;近來,台灣的兩大指標企業鴻海、台塑,還跟進宣布將投資美國超過千億元。據說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打算大規模投資美國,還曾引發大陸官方關切排擠效應,反觀台灣政府近期仍保持靜默,頗讓人好奇,新政府對於這股新興的赴美投資熱,到底是無動於衷?還是已備好萬全的因應對策?

若說政府毫不在意企業投資不成比例地「重美輕台」,絕無可能,因為多數的政府都在意經濟表現,沒有了企業投資,哪來的稅收與就業。再細看,新政府上台後,大張旗鼓要推動5+2產業,近期還宣示四年內要砸兆元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更矢言要大翻修公司法、產創條例等,新政府待辦事項這麼多,足見仍是關注企業投資的。弔詭的是,川普單是威脅利誘,就能換來企業的一呼百諾,新政府釋出如此看似實質的誘因,卻不見企業買單,箇中原因或許就在於,企業在意的關鍵問題,政府始終無法或無意排解,因而打擊了投資信心。

舉例來說,政府推動一例一休之後,造成不少業者排班困難,實務上也出現不少員工遭遇雇主不願多付加班費,面臨無班可加或是班表大亂困境。儘管外界聲聲催促政府調整、提供彈性,但是政府似乎充耳不聞,硬是要全民一同度過半年的適應期。勞資俱關心的問題不解,只是徒增民怨,也墊高廠商投資障礙。

再從台塑調低在台投資比重,卻打算加碼投資美國5,000億元的個案來看。台塑選擇出走,顯然與先前遭遇六輕擴建案卡關、許厝國小遷校與台化彰化廠關廠等事件有關,這些事件也如實凸顯了,不論新舊政府,都無力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求得最適平衡,只能淪為零和遊戲。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新政府要重振投資信心,不是不可能,但取決於兩件關鍵作為。一是,政府應重塑健全可行的勞資、產官學對話與解決平台,務實且不偏頗地解決產業、勞資共同關注的問題。一旦政府偏聽、偏執了,即便府院高層與工商團體有再多的公開會晤,也不過流於形式;反倒是一個暢通的溝通管道與解決問題的平台,才有機會讓企業重拾投資信心。

第二,政府的計畫做得再多、再遠大,也比不上做實事來得重要。郭台銘日前出席廣州10.5代線的一席話,或許可以勸勉新政府努力打造更友善的投資環境。郭台銘說,投資美國還有四關卡要過,一是美國財稅改革還有待加強;二是投資獎勵尚未拍板;三是美國政府對外來投資審核效率還不到位;四是美國沒有相關產業鏈,要將整個產業鏈帶過去,需要時間,就連人才培育,也要從頭做起。

從這段話不難看出,台灣不是沒有招商勝算。若是政府願意務實地從跨國比較觀點,來合理檢討台灣的稅負環境與獎勵投資政策,並且讓所有開出的政策支票、願景,都能堅定達成,且兼顧企業在意的行政效率,那麼就可穩操勝券了。

另外,新政府上下也可借鏡,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日前出席三三會時,曾對企業喊話,「五缺、六缺,不管缺什麼,都可以來找我!希望大家多投資!」若人人都願意勇於任事,且事後證明能說到做到,那麼還需擔心企業出走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