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和平日之後 揮別冷戰迎向繁榮和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01 04:23聯合報 李清潭/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高雄市)
總統蔡英文昨天前往台北二二八公園,出席「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 記者黃義書/攝影
紀念和平日之後,我們如何迎向明日的和平?
今年恰值二二八事件屆滿七十周年,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基於「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中正紀念堂有轉型的必要,因此召開記者會宣布,中正紀念堂下架和停售商店內有關威權統治者商品。對此,藍綠陣營與雙方民眾,均著重在於所謂的「去蔣化」之角力,雙方在正反兩面的作法上,仍是停格在冷戰對峙的遺緒,計較於人物評價的愛惡,殊不知在「和平紀念」的意涵之下,有更寬廣的政策意涵亟待釐清,有更厚實的文化視野值得提升?
首先,就歷史事件的政策意涵而言,有轉型必要的何止是中正紀念堂而已,恐怕連整個台灣社會都有提升的必要吧?尤其,紀念的意義在於揮別過往,迎向未來,在全球化的前瞻年代中,如何受困在冷戰的傷痛情懷裡?何況為傷痛者引領光明新生的前進,才是紀念的正向積極意義、世代的恩典承繼階梯?如此而言,全面公正的、正反俱現的面對歷史本是首要步驟,而正視傷痛的終極目的在於療傷止痛,或是挖深傷痛?在這樣的意義下,我們需要一項切割戰爭心態、破除冷戰對峙的新治理政策,不應任憑一九八七年之前戒嚴的幽靈、一九九一年之前冷戰的遺毒,繼續肆虐台灣社會。
其次,以社會進展的文化視野而言,去除威權統治的何止是統治者個人的形象而已,該是連整個冷戰氛圍都應清淨的期待吧?此時,藍綠雙方營造的「去蔣化」正反對立,除了製造選票勢力的考量,幾乎毫無反省蔣氏統治時代的軍政脈絡的文化結構,例如對於國家恐怖主義的批判與杜絕,又如對於國際帝國主義建構的冷戰形勢。所以,汲汲於去蔣而不談當時鎮壓的全球社會思潮之解放,營營於緝兇而無視社會菁英對掙脫殖民枷鎖的理想,廿餘年來,李、扁、馬、蔡循例在春節元宵後的二月底,行禮如儀,引領朝野重複冷戰哀愁的氣氛中,試問何時開啟進取與正向的文化建設?眼下的台灣執政當局再提新制保防法的倡議,高談轉型正義而非落實和平,活脫脫仍是冷戰對峙思維的伏流餘波,這豈是和平紀念日的宗旨?
本文在此呼籲,台灣每年把二二八訂為和平紀念日,其積極的意義在於引領台灣道別那個鎮壓肅清的國家恐怖主義年代,進入促進族群融合、追求繁榮和平的階段。和平紀念日的積極意涵在於還原歷史(而非僅於面對)、療癒傷痛(而非僅於正視)、保障人權(而非僅於尊重),成大業者豈拘泥於愁緒?冷戰的結構與氛圍耽擱台灣過久了,在去蔣、超李、越扁、趕馬的歷史中,期待蔡總統跨出嶄新的一步:揮別冷戰陰霾的舊格局,迎向全球化競合的新階段!
中正紀念堂﹒恐怖主義﹒人權
公告版位
- Mar 01 Wed 2017 18:16
紀念和平日之後 揮別冷戰迎向繁榮和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