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民轉型正義 穩健畫設傳統領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01 04:36聯合報 pasuya poiconü浦忠成/東華大學教授(花縣壽豐


原住民代表在凱道前呼籲政府正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議題。 記者陳正興/攝影
此時台北凱達格蘭大道猶有原住民持續靜坐,表達對原民會畫設傳統領域,僅針對公有地,而排除其中的私有土地的抗議。關鍵議題所指位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私有地,大宗的主要是台糖土地、退輔會安置榮民的農場,以及過去漸次轉為私人所有的土地(如台東初鹿牧場、壽豐礦場、兆豐農場等)。
原民會處境亦如整體原住民族,本質結構上屬於弱勢;但每逢原住民族遭逢災變(內政部等)、土地遭到侵占(司法檢調)、資源匱乏(行政院國發會)、權益受損或法規不全(行政院)之際,族人首先責難的必是原民會。其實族人要認真面對的是,行政院其他部會能否支持原民會的政策?占據原鄉土地者如各類財團與平權會團體,及其政經人脈網絡,短期能夠輕易釐清?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族意欲自主管理是否理解與支持?先不論這些結構性霸權的存在,逕以之責求原民會在傳領土地畫設能夠一步到位,全區入袋,這是過度的期待。

加拿大約一萬五千人的克里族在一九七一年起因魁北克政府在詹姆士灣上游開發水電林礦資源並發展觀光而提起的訴訟與談判,過程漫長而艱苦。人口不到萬人的尼斯卡費時百餘年追求土地權與自治,才在上世紀末實現。地廣人稀的加拿大,其原住民部落爭取土地領域自主管理尚且如此,地狹人稠的台灣要畫設幾占國土面積一半的傳統領域,談何容易?

恐怕最大癥結仍在主流(漢族)社會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認知與接納的程度。如追根究柢,在國家行政的政策考量、資源分配與自主管理上,原住民族與漢人社會是否確實同在一塊土地上?彼此間的語彙與思維指涉相同嗎?這樣的憂心並非無端。總統去年八月向原住民族慎重道歉,而至今仍有不少漢人朋友不解詢問:總統為什麼要向原住民族道歉?這就是關鍵所在!

平心而論,原民會至少對於進行已十多年的傳領調查範疇予以初步確認;即使各方有不同的見解,所詬病的是原民會的策略與表述方法,而非實務上做錯。

長期投入傳領調查的林益仁教授認為原民會應該表明,這階段是畫設「公有地中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不是「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排除私有地」;熟悉加拿大第一民族土地與自治發展的施正鋒教授則主張,可參考加拿大克里族傳統領域畫設,區分為蛋黃、蛋白與蛋殼區域,逐次畫定、依序處理私權問題。曾任原民會政務副主委的陳張培倫教授也說:畫設傳統領域,如果納入漢人的私有地,(開發)也要取得部落同意,恐怕會造成更嚴重的原漢對立,因此能理解原民會「咬牙」折衷僅畫設公有土地。說明現實上確有不得不的苦衷。

原住民族擁有的傳統土地共有、分享思維,跟有土斯有財、安土重遷的漢民族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解決如此錯綜的問題,不易一蹴可幾,需要步調穩健,方可期其成功,原住民族歷史轉型正義最艱難的就在這一塊!

原住民﹒加拿大﹒退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