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梯言/笨蛋,問題在「水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25 02:27聯合報 公孫策


年金改革會議在總統府舉行,近萬退休公職人員走上凱道。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
年金改革會議在總統府舉行,近萬退休公職人員走上凱道。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年金改革爭議聲中,有年輕人說:「不改革,我將來領什麼?」
誠然,年金的問題至大且至為迫切,可是,現在成為改革對象的族群,他們也曾年輕過,他們當年怎麼沒有提出過這個問題?雖然從前沒有年金制度,但是,為什麼從前的年輕人不擔心退休後的生活問題?

我當學生期間,軍公教的子弟都得以免學費,其他人並未提異議,因為知道軍公教當時是所得弱勢族群;進入社會就業,只有相對少數的同學會優先選擇公教為職業,那時候,公教人員仍屬中低收入。曾幾何時,他們成了「不當高所得」族群?

事實上,這個過程也是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一個縱剖面:早年物資匱乏,社會普遍不富裕,政府財源有限,軍公教人員乃只能領微薄薪水,而政府只能以保障退休收入,來維繫軍公教人員能安於崗位(「十八趴」還得有存款才享受得到)。後來台灣經濟起飛了,整個社會都富裕起來,政府收入增加,軍公教每一兩年都有加薪,記憶中幅度多半是「三趴」,比起民間企業加薪動輒雙位數,仍然差很大,所以軍公教仍然不是就業的優先選擇。直到近二、三十年,經濟成長節節下降,民間企業薪資水準隨之下降,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才「水落石出」。其實,石頭並沒有移動,是平均薪資水位下降了。

這正是最近一股「懷念蔣經國」之風的心理背景:很多人懷念那一段「水位持續上升」的日子,那種情境之下,年輕人根本不擔心退休問題。

王莽篡漢後,為什麼人心思漢?且看當時民間的一句順口溜:「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原來,人民懷念的是西漢的五銖錢,而非西漢末年的劣政。王莽因人心背離西漢而能篡漢立新,可是他為了展現新朝新政,將五銖錢廢掉,採行一套極其複雜難行的貨幣制度,結果搞到金融大亂,人們甚至退回到以物易物。人心乃從懷念五銖錢轉為人心思漢,最後民怨沖垮了王莽的新朝。

年金改革固然愈來愈迫切,可是執政者拿不出方法「提高水位」,看著水位下降,只會責怪「石頭」。蔡總統說「年金能改革,就沒有改革不了的問題」,可是年金改革「不拚多賺,只拚砍老」,或許現在年輕人「將來有得領」,但能領到多少?如果人心懷念「水位上升的日子」,執政者還認為「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軍公教﹒薪資﹒年金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