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解甲歸田」 併入大學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28 02:04 聯合報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
分享這幾個月來中研院因浩鼎事件及新院長的遴選,鬧得滿城風雨,直到最近新院長底定並辦理交接,爭議才暫告一段落。各界,包括中研院院士們,對院內評議會的存廢有頗多意見,而我卻想針對中研院的制度及功能提出一些看法。
中研院是中華民國最高的研究機構,雖然院士為榮譽職,不支領薪水,但中研院每年享有百億元的預算,且因直屬於總統府,沒有明顯的監督機制。院內研究人員享有充沛的研究經費,且多在大學兼課,卻不像一般大學教授,要接受定期的評鑑。在經費爭取上也比一般大學更具優勢。同樣屬於學術研究,但中研院和大學卻是兩套系統,儼然是學術界的「一國兩治」。
早年中研院的設立,乃借鏡蘇聯經驗,成立一個國家專屬的研究機構,除補足當時大學研究的不足,也符合中國傳統對士子的尊重。中研院士為國家學術最高榮譽,世界各國均有類似的無給職,以彰顯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及尊榮,但院士都分散在大學或其他研究機構,並無專門集中起來,成為獨立於校園外的「自治區」。
事實上,中研院的研究功能和大學有所重疊,很多項目更需要學生的參與。兩者如果能整併,不但可以使我們的高等教育每年增加百億以上的研究經費,同時這些學者分散在校園中,也可增加各校的研究實力。就如同美國一樣,所有院士均為其他大學或公司的人員,只在開院士會議時應召,提供建言或報告。有無「殼」無損於其專業及獨立。
目前台灣各大學每年所能分配到預算不多,以台大而言,一年約一六○億,相較於北京清華達九一○億台幣,台大僅占其六分之一。這幾年在全球頂尖大學的排名上,台灣的表現相較於亞洲各國並不理想,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最優的台大從二○一四年的一四二、二○一五的一五五,如今退步到一六七名,是十二年來最低的名次。而北京清華為四十七,北大為四十二,都在進步中。台灣的教育資源本來就不多,中研院有來自總統府的科技預算,本就壓縮了高等教育的經費,甚至研究員還會至各部會申請研究資金,更加搶食了有限的資源大餅;對於同樣致力研究,還要辛苦栽培學生的大學教授而言,無疑是一種挫折。同時,現在全球大學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很多國家都快速且大量的投資高等教育,台灣如不加快腳步,將會越來越落後。
以台灣的規模,總統府實不必有專屬的學術機構,事實上總統府也無能力去審查或稽核中研院的預算及成效,因此倒不如仿效美國的作法,維持院士的崇高名譽及無給職,每年固定召開院士會議,或國家有需要時隨時召開臨時會議,但將旗下的研究機構「解甲歸田」,併入各大學,等於是「藏富於民」,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中研院﹒院士﹒台大﹒北京﹒蘇聯
公告版位
- Jun 28 Tue 2016 16:47
中研院「解甲歸田」 併入大學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