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用智慧思維 看防災簡訊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3 03:00 聯合報 簡賢文/警大消防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昨天近午時分發生規模5.8有感地震,許多民眾手機收到地震預警簡訊或警報聲音,這也是國家級警報首度發布。 記者潘俊宏/攝影
分享台灣地震預警系統上線以來,短短十天民眾分別接到「地震報告」與「地震速報」,顯示台灣已正式邁入「資訊化防災」時代。民眾不一的反映,正說明社會的多元性與災害的複雜度。
透過4G網絡傳送防災資訊,是全球防災工作發展的趨勢,在日、美、澳洲與歐洲,手機成為接收即時防災資訊的工具。台灣面對天災威脅,引進相關系統是不得不然的工作。這項工作涉及災害監測及訊息之傳遞、發送與接收,需要公部門(如氣象局、水利署、公路總局等)主動發送災害資訊,以及私部門(通訊系統業者、手機製造商)配合,才能完成在時間壓力下的挑戰。

就天災而言,即時傳送地震資訊之難度最高且需高度時效性。以昨日地震為例,震央距台北地區約六十公里,地震發生十二秒後,大台北地區開始感受到P波上下振動的威力;短短十二秒內,必須完成地震偵測、震央定位、地震規模與震度之推估、圈定發送警訊範圍、傳遞示警資訊到通訊業者、選定基地台發送,每一步驟均分秒必爭。

這項結合公私部門即時災害資訊服務,在台灣應是歷史性的一步,代表社會應當以「智慧思維」面對防災資訊的改善。因此,當民眾抱怨「地震速報」沒收到、太慢或太多,是否可以平心靜氣想想:「自己準備好了沒?」「收到即時資訊後自保作為為何?」「平時是否有個人防災的規畫?」說明了政府與民眾需要一起共同努力:

一、強化對民眾的說明與教育:目前民眾仍不甚瞭解防災簡訊的功能、使用與限制,政府應加強「白話式」說明,讓民眾能抓到重點。例如哪些手機可接收或需升級,不能一句上網查詢或OTA(over the air)更新。若民眾無法瞭解災防簡訊服務的真諦與目的,只是徒增民眾與政府的隔閡感。

二、公私部門加強合作:試行之初難免跌跌撞撞,不能一次滿足期待,然而若是能以開誠布公態度,於發送重大防災簡訊後,發言人對民眾說明發送事項、地區與民眾回饋管道,藉由共同努力與監督,使這項服務能越來越好。

三、多給鼓勵、建議取代指責:多數公務員視防災工作為畏途,認定是「做好應該,打破要賠」的差事;這兩次的防災簡訊發送,或許不如人意,但我們還是得向相關公務人員與電信業者致敬。在許多環境未成熟下,仍能以「戴著鋼盔向前衝」的精神,將服務推上線。

唯有以智慧與包容來看待「防災簡訊」的服務,這項工作才能在短期修正錯誤與積累經驗。不是拿民眾當白老鼠,而是期待每一個人的貢獻與建議,「保命防災,人人有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