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透視/兩岸習題真的無解嗎?
2015-11-15 02:22:48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
兩岸首次舉行歷史性高峰會,但國內藍綠壁壘依舊,引數據各自評價,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甚至以魯蛇譽之;民進黨則一如既往,一面批評黑箱作業,另一面卻又拒絕說明。大選在即,台灣的政治口水益發氾濫,令人憂心。

馬總統執政以來,兩岸改對抗為交流,批評者多以犧牲主權、限縮國際化、鎖進中國等聳動語言形容,使得制度化的交流舉步維艱,癥結不除國家政策難以落實。

其實,三個問題的根源都在中共,因此,兩岸關係的緩解對前述問題應有減壓效果。以主權為例,若台灣在尋求兩岸和平和經濟利益時,卻以攸關存亡的主權為代價,民眾焉有不反之理?

評量主權最直接的指標,是中華民國如何向境外展現權威。李總統第一任內,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透過協商,正式進入半官方關係,對岸壓力減輕,外交獲得舒緩,邦交國上升,李也以總統的身分出訪星、泰、菲、美等非邦交國。陳總統上任後,新憲、一邊一國喊得震天價響,兩岸交流退回民間。

二○○四年十月美國國務卿鮑爾訪陸期間,對中共領導人強調,美國反對台獨立場;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鮑重申台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美國「希望兩岸展開對話,朝向我們看見和平統一的那天」邁進,中華民國主權受到的危害莫此為甚。

於此,陳總統上任後成立的民間組織台灣智庫在二○○四年十一月發表民調,顯示四成二的台灣人民擔心美國會為了與中國大陸合作而犧牲台灣利益。至馬總統上任,自半官方逐漸發展至官方關係,此次峰會最大的意義,在於對岸默認中華民國的領導人,此於相互承認兩岸事實政府分別治理的終極目標,邁出重要的一步。

其次,九二共識是否框住台灣人民的選擇呢?

八○年代以來台灣在國際上日趨孤立,出現三次對我行為明顯的框限,都肇因於兩岸關係的不振:第一次,是李總統競選連任前後,由於訪問康乃爾母校和中共在台海地區試射飛彈等因素,導致台灣和美中關係緊張。一九九八年六月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大陸時,提出「不支持台獨、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也不支持台灣參加具有主權身分的國際組織」的「新三不政策」,造成台灣利益的重大傷害。

阿扁上台後兩岸政策激烈,國際上出現對台行為的第二次框限,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二○○五年九月和美國總統布希在紐約會面時,邀請美國共管台灣海峽,造成兩個強權聯手對付弱小第三方的獨特現象。

第三次框限也在陳總統任內,中共全國人大在二○○五年三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的方式,明訂以非和平的方式反對台獨,迫使陳總統在二○○七年「反分法」公布兩周年前夕,表示反對美中共管台灣,提出美中台三方共管台海的呼籲,但連考試院長姚嘉文都表示此說此法對台灣不利。

至於國際空間問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吉爾比對馬習會表示歡迎,認為領導人見面及兩岸關係的改善,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歐盟也表示馬習會令人鼓舞,期待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最近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支持台灣加入國際刑警組織擔任觀察員,若成功達陣,這將是繼國際衛生組織和國際民航組織後,因為兩岸關係改善台灣獲得參與的第三個聯合國周邊組織,兩岸關係和國際外交的連動一目了然。

自開放兩岸交流以來,國內共識難以建立,已經嚴重影響國家的正常發展,美中領導權的競爭,使得東亞情勢更加詭譎,藍綠繼續僵持的代價將愈來愈高。兩岸峰會提供了藍綠和解的機會之窗,解題之鑰存呼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