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管理陀飛輪/獎懲連坐…要因勢利導
2015-04-01 05:03:34 經濟日報 邢憲生
上課時我規定學員們,若每節課同一小組的成員都準時入座,我會給這個小組一個小小的獎勵。可是若缺了任何一位組員,而組長又不知道那位成員在哪裡,小組就拿不到獎勵。

學員們在過程中常常會問我,這麼做目的何在?

我表示,除了想改善個人的守時習慣外,這項規定最關鍵的是,只要組長知道組員的動向,全組就不會受到個人缺席的牽連,依然可獲得獎勵。

換句話說,通過機制我試圖營造一個相互關心,而非彼此指責的團隊氛圍。

同時,我也會反問那些因故未能準時上課的學員,「你覺得同組夥伴們關心你的動向,還是憂慮你會拖累了他們?」這些學員都不約而同的表示,夥伴們對自己的關懷顯然超過了抱怨。

記得在念小學的時候,如果上課時老師剛好不在,總會有幾位比較頑皮的同學會大聲地吵鬧,或是追逐嬉戲,弄得教室鬧哄哄的。

此時若老師循聲而來,往往在還沒有靠近教室前就會被同學發現。在一聲警告之下,那些不守規矩的同學立刻坐回座位、鴉雀無聲。

這時若沒有舉發者告密,老師在面對一群面露無辜、低頭不語的學生,是無法確定誰是剛剛吵鬧的「元凶」。

為了豎立權威、殺雞儆猴,老師有時會採取「連坐處罰」的方式,也就是每位學生都一視同仁地挨兩板子,以示懲戒。

問題是,對我們這些沒有犯錯,又不願意出賣同學的人,要接受這種連坐式的處罰實在是覺得不公平。

在一次、兩次之後,為了消弭自己心中不平之氣,我決定加入吵鬧的行列,至少在下一次被連坐處罰時,我是罪有應得,不必再因為被其他人的行為牽連而憤憤不平。

其實賞罰會用到「連坐」這個觀念,主要是組織領導人相信,任何組織內的成就與過失都和相關成員脫不了干係。

為了創造一個休戚與共,彼此相互協助與監督的團隊,將個人榮辱都連結在一起的機制,就成了必要。

然而,將每個人的未來都和其他人的表現綁在一起,會不會造成不公平的情況,甚至產生像是毫無貢獻,卻搶搭獎勵順風車的寄生蟲,公報私仇,故意拖人下水的螃蟹,或是甘於同流合污,只為追求個人公平的變色龍等副作用,卻是必須先防範的。

為了降低「連坐」的負面影響,組織領導對一些關鍵的員工行為模式必須先有認知。

首先,領導要能了解獎賞會鼓勵受獎者做同樣的事,而懲罰會阻止被懲罰者做同樣的事,甚至引發其逃避的行為。

由於兩者效果迥異,如何取捨、善用就要看行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鼓勵還是阻止團員的言行。

其次,除了團隊績效,個人的績效也應列入連坐獎懲行動的考量之中。畢竟,每個人在採取行動前必定是先想到自己,再想到他人,先滿足小我,再處理大我。

因此,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不分青紅皂白為他人的行為負連帶的責任,不但不合情理,也違背了獎懲背後的公平原則。

此外,任何的措施與做法都有它的合理與不合理性,無法完美地面面俱到,必須隨時地因應修正。

如何能達成或彰顯既定的團隊目的與信念,並且避免那些因「連坐」的過猶不及而產生的個人怠惰或同流合污的困境,將是領導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