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鐵台北機廠可以不只是鐵道博物館——德國魯爾區廢棄礦廠的再發展經驗
2015-03-30 16:25:19

關稅同盟礦區現況(來源:Zollverein Foundation)
分享
台北機廠成為國定古蹟,全區保留終於定案,未來的發展,是設立鐵道博物館呈現台灣工業史,抑或有更具創意的方案?德國魯爾區的工業遺址轉型經驗,係歷時十年的區域規劃,雖尊重原有歷史脈絡但又不受其侷限,終能發展出更多樣的再利用方式。
台北機廠再開發案,由於地處市中心精華地段,因此曾被財務困窘的台鐵管理局視為重要的資產活化償債計畫。然而,原決議中,機廠廠區56%的面積都被分割予商場、豪宅使用,分配問題因而歷經爭議;直到2015年3月,文化部決議將台北機廠指定為國定古蹟,並指示「全區保留」,自此,北廠的未來才徹底推翻前案安排。

許多鐵道迷希望「北廠」能變成一座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文化部初步也擬定朝此方向規劃,以鐵路建設帶動工業發展為概念主軸,呈現台灣從清末開始的工業化歷史。

同一時間,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則提出「台北機廠特定專用區」的想法,他主張「以完整鐵道舊地景保存並承載新使用活動與產業導入,創造具國際級之新文化地標園區」,新的規劃過程也需要擴大各界參與及意見諮詢,以「尋求更具創意及更具完整保存的再發展方案。」

林欽榮是否話中有話?他是否暗示,目前還沒看到真正有創意的北廠未來想像?


台鐵台北機廠近況 (來源:台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2013年9月)
分享
橫跨台北的鐵道沿線產業軸

東起南港瓶蓋工廠、西至萬華糖廍文化園區,這台北「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的概念,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於2011年首度提出;從這個視角看去,北廠的定位就不只是簡單一座維修機廠,而是一條龐大工業暨運輸軸帶上的重要亮點。

北廠於1935年落成時,即被稱為「東洋最大的鐵路工場遷建計畫」;今日視之,北廠建築的大跨距鋼構與大面積開窗仍十分壯觀,堪稱日治台灣工業建築典範之作。

佔地17公頃的北廠,座落在總面積2,457平方公里、人口如今發展為705萬的大台北都會區中。而德國有名的工業心臟,總面積4,435平方公里、人口857萬的魯爾(Ruhr)都會區中,也有一塊佔地20公頃的「關稅同盟礦區」(Zeche Zollverein),其礦業雖於1986年停產,但歷經一番巧手規劃後,如今卻成為整個魯爾區結構轉型的重要指標。

就宏觀條件來看,魯爾區跟台北可以類比;但關稅同盟礦區從停產至今近30年的再發展歷程,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值得北廠借鏡?


魯爾區的工業地帶轉型後景致怡然 (來源:Zollverein Foundation)
分享
廢棄礦區重生 耀眼世界遺產

關稅同盟礦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為世界遺產,理由包括:

保留了一個歷史礦區的完整基礎建設。
見證了一個重要產業150年的興衰史。
體現了20世紀現代主義運動的建築成就,尤其是包浩斯式(Bauhaus)的建築語彙。
該礦區初成立於1847年,而在1932年(恰好與台北機廠落成時間相去不遠)由建築師改造而贏得「世界最美礦區」之譽,亦成了魯爾區其他工業建築的範本。礦區內的核心建築「12號豎井」,初建時即為世界最大煤礦開採設施。然而,新能源與新科技的出現,漸使此處的生產成本不敵競爭,終至1986年礦坑全面停產。

德國官方早有決心保存這一工業遺址,故趕在礦坑全面停產的一星期前就下令保存12號豎井,所在地的北萊茵西伐利亞邦政府,更迅速從煤礦公司手中買下整座礦區,除將12號豎井指定為古蹟外,更規劃全區轉型為國際級的文化中心,於1990年開始翻修。

邦政府與所在地的埃森(Essen)市政府,為保存礦區更聯手成立了專門機構,此機構之後也轉型為基金會,繼續礦區的管理、維護、導覽、活動資訊整合及宣傳。

礦區的兩處豎井,以及關閉後差點被拆毀轉賣、後以舉辦展覽方式保存下來的煉焦廠,在2001年終於列名為聯合國世界遺產。礦區的文化價值得到國際肯定,也讓當局更有把握繼續舊區再發展的轉型進程。


舊工業廠房間闢設泳池供民眾樂遊一夏(來源:Zollverein Foundation)
分享
以轉型代替拆毀 區域規劃的全盤思維

但,德國政府可不是打從一開始就這麼留心工業遺址保存的。

魯爾區的產業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沒落,當時政府原本打算拆毀閒置的工廠,但民間發起了保護魯爾的抗議行動,也影響了民意代表,跟進反對政府決策,最後才促成立法,讓魯爾區的工業遺址順利轉型為文化遺址。

對於魯爾區的轉型,德國政府採用「區域規劃」的全盤思維,以建築展的形式,宣示再發展的大方向。

從1990年到1999年,魯爾區舉辦了為期10年的「恩舍公園國際建築博覽會」(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Emscher Park,簡稱IBA),樹立了「舊工業區土地僅能有一半再開發、另一半則需用作環境及景觀改善」的原則,在全境執行了約120個計畫,居民也積極參與,以生態及景觀的手法,達成工業區的公園化,導入文化活動,更進一步成立觀光旅遊公司以負責文化行銷、扭轉外界對魯爾區的印象。

這,才是關稅同盟礦區得以保存且轉型的大時代背景。


一堵牆稍加改造即成孩子們手腳並用的攀登場(來源:Zollverein Foundation)
分享
工業遺址再發展:尊重原脈絡,增添新利用

現在,位於多特蒙德(Dortmund)及杜伊斯堡(Duisburg)兩個城市之間,蜿蜒數百公里的休閒路徑,將許許多多各自獨立的公園、遺址及地標串連在一起,這佔地約450平方公里、廣大而狹長的地域,被稱為恩舍地景公園(Emscher Landscape Park),即為上述建築展的產物,號稱歐洲發展最完善的區域型公園,在魯爾區扮演著中央公園的角色,成為德國民眾週末休閒的好去處。

其中,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最富於巧思的遺址新利用案例。其將昔日鐵工廠中的構築物都予以保留,部分則被賦予新功能:例如,老煤倉中設有自由攀登區、灌滿水的貯氣槽變成了潛水訓練中心等;當然,遊客的安全絕對確保無虞。

同樣處於上述建築展的關稅同盟礦區,其再發展除尊重礦區原有脈絡、將礦業核心區域完整保留,並規劃「礦區紀念導覽路徑」之外,亦採取多樣化的空間策劃,並且將城市及區域特色均納入考量。

礦區在整修期內,即已開放廠房給視覺及表演藝術家進駐,因此部分空間的再發展可說是「有機」的,例如礦區的大澡堂受到舞蹈家們的喜愛而進駐,更衣室變成排練間,浴池變成舞台,廣受大眾矚目,後來這裡索性就創立了PACT舞蹈中心。

選洗煤場則成了魯爾博物館(Ruhr Museum),該館並未移除原本的工業機具,而館內的燈光氛圍更讓遊客聯想起所在地曾是煤礦廠,但這並不是一間礦業或工業博物館,而是區域博物館,是「魯爾都會區的記憶收藏與展示櫥窗」,它以6,000多件的常設展品,呈現魯爾區的自然與文化史,欲表現出屬於魯爾區的認同,但並不懷舊,而是批判地省視當地的過往。


魯爾博物館令人聯想到礦業過往的扶手橘色燈光 (來源:Zollverein Foundation)
分享
埃森市有以工業設計著稱的福克旺藝術大學,該校有旗下單位進駐礦區,加上邦層級的北萊茵西伐利亞設計中心亦遷進來了,內含紅點設計博物館,相鄰的空間則租給設計師當工作室,形成一個設計研發聚落。北萊茵西伐利亞邦亦是德國當代藝術重鎮,礦區的煉焦廠因而發展成為當代視覺藝術展覽空間。

礦區內不但有若干裝置藝術、工作坊及感官體驗設施,甚至還設了摩天輪、游泳池、溜冰場及自行車租賃處,亦開了好幾家各具風格的餐廳、咖啡館及商店。

現在,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次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造訪關稅同盟礦區。

鐵道沿線大綠帶 北廠都市生活區

魯爾及關稅同盟礦區的經驗,給台北及北廠的重要啟示,至少包括了:

工業區的轉型再利用,若用區域性的全盤思考,可創造出更大尺度的城市空間以造福大眾。
明確的工業文化認同,可使工業遺址的再發產得到清楚的定位。因此,不妨發展出可讓人聯想舊脈絡、但更多元的利用方式,以求更加活化此一場址。

我們能不能想像,未來,台北的鐵道沿線,能以現在的「華山大草原」,以及綠化後的市民大道六段為範本,整體發展為一條兼具生態、景觀、防災與休閒功能的東西向巨大綠帶,將其上各個工業遺址文化中心串連起來?
至於北廠的再發展,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也主張,北廠一帶呈現的是「工業重鎮區」的氛圍,應重新規劃成為「都市生活區」。關稅同盟礦區乃至於整個魯爾區的轉型歷程,能尊重原有脈絡,但又不受其侷限,應值得我們善加借鏡。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