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政府「前瞻」計畫到底錯在哪?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01 04:4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國民黨團不滿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要求退回行政院,立法院長蘇嘉全3月31日中午主持朝野協商,會後蘇嘉全(右)與國民黨團總召廖國棟(左)一同離開會場受訪。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屠惠剛/攝影
政府推出洋洋灑灑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遭輿論質疑有「綁樁」之嫌,學者專家更感嘆該計畫帶動長期經濟成長與產業發展的效果,遠不及一九七○年代的十大建設,前瞻之名顯言過其實。平心而論,各界對該計畫不埋單,主因在蔡政府各項經濟政策往往欠缺妥善規畫即倉促推出,企業念茲在茲的能源政策思慮不周,兩岸政策不明,皆使投資環境持續惡化,讓人對「拚經濟」難以期待。
首先,就經濟學理而言,大型公共建設通常有帶動總需求擴張、推動經濟成長的功效。但該「前瞻」計畫的目標太過複雜,讓人難以理解「主力」何在;而傳統基礎建設(軌道、水環境、城鄉)又多偏重地方性,缺乏國家總體高度及提升台灣生產效率的戰略。至於台灣經濟轉型迫切所需的規畫卻只有數位、綠能二項,其經費僅總計畫的十分之一,似聊備一格。
相形之下,十大建設之擘畫則基於外交處境艱困、能源危機及基礎建設不足的背景,提出必要且可帶來長遠效益的交通建設、電廠、石化、鋼鐵等建設項目,並在國家永續發展的高度危機意識下,全力以赴。如此,自然易引發社會共鳴,並吸引民間與海外投資參與,造就出今天台灣各界懷念的經濟快速成長成就。
其次,企業界多年來期待政府解決缺水、缺電等五缺問題的建言,屢被敷衍了事。一秒鐘都不能缺電的半導體業,更為近年夏天台灣電力屢屢出現供電吃緊景象而繃緊神經。蔡政府在「非核家園」的大旗下,貿然定出再生能源二○二五年成長五倍的目標,亦即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比要從目前的四至五%,提升至二十%,以遞補廢核產生的十五至十六%發電量空缺。然而,經濟部《能源政策綱領修正草案》的各項綱要方針中,卻未見非核、廢核及發展再生能源相關的政策配套方案,如何能讓企業界及國人安心?
再看國發會彙整的能源相關報告,政府雖有二○一六至二○二五年間提高再生能源占整體發電裝置容量與發電量比成長六.三及四.一倍的目標,且以太陽能與離岸風力為主等細項。問題是,要在短短十年內,使太陽能裝置容量與發電量比成長廿四及廿三倍,使離岸風力占再生能源發電量比重從○擴大為廿一.六%;這些,都令國內外電力專家高度質疑。
尤其,太陽能發電裝置有適用土地不足、水上浮動型太陽能板恐受颱風衝擊等問題,發展不易。至於離岸風電,則面臨建造成本高、安裝與維運船舶自建及颱風等氣候挑戰。換言之,當前能源政策走到最後,台灣仍得大幅增加能源進口才能補足電力缺口。麻煩的是,若兩岸關係愈見緊繃,海域安全風險升高,恐危及能源進口。包括用以解決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問題的「智慧電網」,也可能在中國擅長的網路攻擊中,遭逢電力癱瘓的風險。面對這樣的能源風險,企業當然不安。
此外,蔡政府上台後,兩岸交流凍結,除了觀光業叫苦連天,台商對於在中國的投資及兩岸經貿皆倍感憂心。在「川蔡通話」後,中美台三方關係愈發不穩,今年底中國十九大後若鷹派崛起,兩岸關係將更險峻。關注兩岸關係的國際事務專家認為,經貿仍是中國制約台灣的最主要手段。目前中共限制陸客來台,台灣還可藉由增加東南亞與其他國家觀光客因應;但未來中共若對台商活動設限,則台灣經濟活動力將受到大幅限縮,跨國企業棄台保中的程度也會大增,連鎖衝擊之大恐難數計。
要言之,各界對政府推出的經濟政策無感且多加嘲諷,並非情緒使然,而是來自惡化的經濟與投資環境,使民間生計經營堪憂所致。若政府不能妥善處理兩岸關係並推出真正具有前瞻規畫的政策,民心持續疏離,將是必然的事。
再生能源﹒台商﹒中共
公告版位
- Apr 01 Sat 2017 09:14
聯合/政府「前瞻」計畫到底錯在哪?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