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瞻計畫 多點想像力吧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01 05:00聯合報 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台北市)


立法院召開「台灣適合步行嗎?從弱勢角度看公共通行權」公聽會,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呼籲,作為強調「綠色」執政兼顧國民福祉及勇於追求前瞻之政府,不僅應照顧到弱勢族群「行」的可及性與基本人權,而回歸到政府各部門分工上,感歎推動了逾十年之人本交通公共環境改善,仍是單一部門各行其事,決策者總視其為「枝節」的小建設。

未來八年將有近兆元投入「前瞻基礎建設」,其中有兩百多億投入城鄉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足見政府確有熱忱與急切之心,期透過公共基礎建設,擴大內需繼而帶動上下游產業,優化城鄉環境與生活品質。

而若嚴格挑剔,這整體計畫似乎少了與民生有感及對未來社會變遷生活型態之想像力。

「國土計畫法」甫於民國一○五年公告,如果說這是引領未來國家空間發展、資源分配朝永續發展之寶典,則所謂「前瞻」必須有可及的想像力,以及一種言簡意賅又平易近人之「總目標」,何謂前瞻?何謂創新?其終極目標為何?近程手段為何?似乎應說清楚講明白。

日本推動國土計畫超過六十年,在第六次修正計畫時已改弦易轍,主因過去多以中央集權式之主導並考量政治因素,以交通基礎建設達成地區無差別(即所謂利益均霑)之投資方式。惟受過去十年經濟衰頹衝擊,許多地方建設成為重大負擔。最新的國土形成計畫,轉型為必須超越地方行政地區和政黨領域之公共建設投資…,誘導地方政府進行整合,成為一互為有利之「廣域地區」,跨行政疆域,對外提升競爭力,作為政府投資評估指標。

換言之,地方實體必須既競爭又合作,且各自有能力與國際接軌,期各廣域區域對外可以達成東亞一日生活圈之能量。以此觀之,當可明白「基礎建設」是必要的公共建設,但資源與空間如何分配、如何作效益評估,推動者必須有組織之高度與指導整合能力。

面對國家困境,原不應過於苛責,但愛之深責之切,如果此難得的特別預算,能用更宏觀之視野與跨政黨跨地理區位之格局來謀定,則如卡倫巴哈的「生態烏托邦」理念與預言想像,未嘗不能藉此良機更扎實地建構出一個具前瞻性之Formosa生態烏托邦?

軌道建設鏈結的應是對未來生活與生產之新範型,而非只是硬體建設。如何打破行政官僚體系框框,扭轉國人價值,導入真正符合前瞻世代兼蓄國土生態安全之綠色基礎建設(Green Infrastructure),則相信人民應有耐心等待這可及的福祉,也能邁向令國人自豪的「美麗國土」新境界!

人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