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造假 越是頂尖越需要監督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01 05:00聯合報 林志忠/交大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新竹市)


去年十一月,科技部楊前部長在立法院答覆委員質詢時,回了一句「名言」,雖被輿論引為笑談,但他的話有些道理。他說論文造假事件「古今中外,先進國家都會發生」。

平心而論,學術不端行為一定會發生,只是次數多寡、牽涉和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而已。在人性和制度的制約下,期待所有研究人員都永遠不會違背良心,永遠不會逾越規矩,是不切實際的。

以學術體質最強健的美國為例,其輿論和國會於一九八○年代開始熱切關注(從而干預)學術倫理案件。不久,他們就發現最嚴重的論文造假行為,大多發生在主流大學的最頂尖實驗室,而不是中、後段班的大學。甚至有種說法是,生物醫學界的論文造假名單,就是該領域的世界名人錄。

學術造假的重災區在生醫領域,迄今猶然。如這次台大事件,以及前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STAP細胞事件都是。東京大學去年秋天展開調查六名醫學系和生科系教授的涉嫌作假案,他們自二○○三年起在《自然》雜誌共同發表了廿多篇疑似捏造論文。

另外,英國主流研究型大學羅素聯盟(Russell Group),過去六年間已有卅多篇期刊論文被撤回,三個博士學位被撤銷,更多案件仍在調查中。類似台大論文造假案件,在國際學界非特例。但區別能否成為一個學術先進國家,則在於面對案件的公正態度與專業處理方式,以及勇於檢討、借鑑,以作為後事之師的努力。

對這次論文造假事件反應激烈,有下列原因:(一)台灣社會對台大師生寄予過度期許,以為他們都是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己任」。(二)以為學術研究的人間淨土會存在,那裡公正客觀,資源充裕,個人名利雙收,因此零違規。(三)以為任何複雜事務都會黑白分明,是非立判,一定可以很快切畫出唯一的正確/標準答案。(四)讓情勝於理的潛意識支配思想和行動,因循苟且,長久以來沒有把建立制度(如客觀專業的研究經費分配、學術獎項審議,和成立學術倫理辦公室等)當作要務。

激情過後,回歸專業,學界和輿論群策群力,尋找足以激勵整體社會向前行的較/最佳模式吧!

論文造假﹒台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