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活學活用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26 04:13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宜縣冬山)
中國中小學生新版「語文教科書」,文言文篇幅將占小學課文達30%,初中語文教材文言...
中國中小學生新版「語文教科書」,文言文篇幅將占小學課文達30%,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佔比亦增至51.7%。圖/摘自瀏陽新聞
面對中學閱讀文言文與白話文孰輕孰重,筆者在從事華學思想啟蒙教育過程,一直提醒大家不應陷溺在文體的比較,應將重點放在教與學過程是否有展開「思辨」與「體驗」。
如果不重視這兩者,熟讀再大量的文言文都味如嚼蠟;如果能重視這兩者的平衡,即使閱讀白話文,都能看見作者的深意,從中對自己如何運用文字,激發出更深刻的悟性。
反過來說,教師選擇閱讀的文章,是否能更容易打開學生對各種生命議題的思辨與體驗,而不是只在意該篇文章詞藻用語是否華麗,這才是思考國文素養過程,應該聚焦討論的重點。
有人或許覺得文言文太過「八股」,跟當前時空背景脫節,然而,如果人當真只活在「此刻」,不能瞭解語言文字內蘊的古典源流,人文素養不具,養出輕薄與膚淺的思維慣性,則如何展望未來?
當前社會只講文化創意產業,卻拒絕認識傳統文化脈絡,則發展文創不啻緣木求魚。如果國文老師只有單向灌輸古文知識與其價值系統,卻無法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當年書寫的心路歷程,甚至進而討論作者觀點到底是否正確,長期只有單向宣講而無雙向交流結果,難免就會讓學生對國文的學習興趣低落。
反對文言文教育的人,癥結常在反對傳統價值觀念。價值本來與時變化,教育要教到人的心底,首先就要讓學生覺得「這與我有關」。開放性的教學,讓人可從中展開思辨與體驗,而不是拿孔子的價值當「定海神針」,完全不容學生置喙,當我們將學生引領到傳統裡,才能讓學生帶著傳統活出未來。
孔子作為聖人裡的「時者」,當年同樣沒有只要他的學生讀《五經》,他的教學更重視「因材施教」,共同在生活裡學習,呈現出思辨與體會的活潑風格,其言論才會後來被學生集結成《論語》。
凡是認真活過的人,都有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讓我們看見作者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不更扣人心弦?
如果從這種教學法來展開國文教學,再來回答閱讀文言文到底對學生重不重要,如果學生能掌握文字在不同時空背景變化的奧秘,從中瞭解不同時空背景裡的人,如何面對與回應「天人物我」四大面向,藉此汲取做人處事的心靈活泉,則懂得閱讀文言文實屬直指核心的門徑。
增加台灣本土先賢撰寫的文言文,藉此引發學生的親切感,不應該成為爭論的問題,但如任由政治染指教育,持續大幅刪減文言文比例,則學生的國文程度與人文素養就頗值得擔憂了。
文創﹒傳統文化
公告版位
- Aug 26 Sat 2017 12:21
「文白」拉鋸 不如活學活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