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制度競爭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15 00:01聯合報 李允傑/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新北市)


面對現今兩岸僵局,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時發表「命運共同體」等言論。...
面對現今兩岸僵局,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時發表「命運共同體」等言論。 記者邱瓊玉/攝影
不論是賴清德的親中愛台說、柯文哲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或是蔡總統的新模式,都是泛綠陣營試圖在九二共識之外,尋求打開兩岸僵局的嘗試。對北京而言,不論是法理台獨、柔性台獨、文化台獨,只要是搞台獨,兩岸沒有妥協的空間。另一方面,兩岸分隔六十八年,本土意識滑向台獨意識比例上升,每年增加的天然獨青年墊高台獨民意基礎。這就是當前民共僵局的結構背景。

就兩岸實力消長與國際政治現實而言,兩岸如果陷入統獨對決,當中國的民族主義與台灣的民粹主義激烈對撞,對台灣非常不利。因此兩岸的競爭軸線,應從民族主義的邏輯轉為民權主義的邏輯。從統獨主權之爭,轉為政治制度之爭,才有解套的可能。

試想,如果中國變成了民主國家,在面對分離主義運動,會使用包容尊重的民主制度來解決,如同英國允許蘇格蘭以統獨公投決定去留;加拿大允許魁北克進行統獨公投。民主國家會用民主制度方法來解決統獨問題。藍綠政黨在統獨問題上其實是有交集的,也就是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權;藍綠政黨的共同利益,在於堅持台灣的自由民主制度,期待中國大陸走向民主,兩岸的統獨之爭自然迎刃而解。

只有中國民主化,台灣主流民意即使選擇統一,也會因為中國大陸是民主法治社會而比較安心;假設台灣人民選擇獨立,也會因為中國是尊重包容的民主社會,和平獨立公投才有可能進行。

台灣最不智的策略是,在兩岸實力對比懸殊下,推動激進的台獨主張,招致中國極端的民族主義對撞,傷害台灣,也讓北京當局藉著民族主義,拖延中國民主化的進程。台灣要有趨吉避凶的智慧,以軟實力柔化中國大陸,善意引導中國民主改革,而非激化中國極端民族主義抬頭,導致兩岸玉石俱焚。

因為「獨立沒能力、被統不願意」,「維持現狀」就成為台灣社會不分藍綠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對台灣最有利的兩岸戰略,就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等待時機,找到對台灣最有利的兩岸互動模式,建立新的兩岸政治關係,以確保兩岸永續和平。

堅守中華民國憲法是維護台海和平的法寶。中華民國憲法在台澎金馬的實施,證明中華民國政府仍然存在,只是治權的管轄範圍縮小。這部憲法不但有一中的保護傘,更提供了中華民國政府主權獨立的金鐘罩。

我建議,中華民國總統應公開宣示「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同屬中華民國」。一方面可解除北京對台北政權走向台獨的疑慮;另一方面既然大陸地區在法理上仍屬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揭櫫的自由人權與民主法治的核心價值也適用於大陸地區人民。這就提供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關心大陸民主改革的正當性,讓兩岸從主權的零和鬥爭模式,轉向兩岸制度的良性競合模式。

台獨﹒柯文哲﹒賴清德﹒親中愛台﹒九二共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